萬眾矚目的實驗終於開始了,天文級粒子對撞機正式開機實驗的那一刻,所有目光都聚焦到了它身上,無數科學家彙聚在各自科研船上通過視頻觀看對撞開啟的時刻。
嶽淵也放下了手頭的事情,來到天琴號指揮中心,通過大屏幕直播的方式著第一次對撞實驗。
“天河之光數據連接完成,天河之光子係統準備就行,天文級超大粒子對撞機——中子對撞實驗第01次實驗準備!”
“綜合型粒子發生器自檢完成,各部件運行正常自檢完成,準備就緒。”
“中微子導流探針正常,氘核子束發生器已準備就緒!”
“第一加速模塊已啟動,工作反饋正常!第二加速模塊已啟動,工作反饋正常!第七百八十一加速模塊已啟動,工作反饋正常.撞擊區設備反饋信號已抵達,信號正常,工作正常!多重多段激光矯正已完成,誤差正負0.03”
隨著一聲聲工作人員的播報音響起,位於天文級粒子加速器首端粒子發生器段的操作指揮中心內,所有人都忙碌了一起來。
作為一個天文級粒子對撞機,自然不可能是一台完全由強人工智能控製的設備,強人工智能也無法全部勝任所有操作,因此人類在它的首端設置了一個操作指揮中心。
一個十分寬廣的操作指揮中心,現在在操作指揮中心內,一個個經過多年培訓已經熟悉天文級粒子對撞機操作的人員或是坐在自己的崗位前,或是通過人機交互係統對粒子對撞機進行著實時監控與操作。
因為天文級粒子對撞機實在太長的關係,這些工作人員其實在實驗開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已經開始為實驗做準備工作。
諸如那條反饋自末端對撞區數據的彙報,就是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的測試。測試結果其實很快,隻不過因為通向延時的關係,過了一個多月才反饋到首部的操作指揮中心。
這是沒辦法的是,沒有實時通訊技術,就是這麼麻煩。
要知道這台天文級粒子對撞機全長有六千多個天文單位,也就是說,在實驗真正開始之後,離子束射出之後,粒子就算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奔向靶標區,那也需要三十八天時間才能抵達。而在操作指揮中心的人類,則需要再花一倍的時間,才能接收到對撞的反饋數據。
當然可以讓另一批科研人員在另一頭觀察,但這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實驗結果還是一樣需要在操作指揮中心的實驗團隊進行分析。
信息的傳遞總比讓科研團隊自己乘坐飛船進行兩頭跑要快。
“粒子束已生成,導流器工作正常.粒子束已進入加速係統,正在加速.係統測算相對速度為97.98%光速,持續加速中”
“加速係統臨時測速模塊:粒子束臨時速度98.99787%光速,預計撞擊時間為38天02時56分23秒,預計信息反饋時間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