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駕駛艙,自然是要跟意識同頻設備連接的,但顯然人類不可能會製造那麼高級的東西,也不需要製造那麼高級的東西,人類隻需要按照自己的人體工程學設計,造出至少八千個駕駛艙,並按要求預留好連結埠就行。
按照智能係統的說法,到時候"意識同頻設備"展開之後,自然會自動接入到這些預留埠中,從而實現意識連結。人類不知道喚醒者的"意識同頻"設備到時候如何跟自己的造物連結,但也不需要知道,照做就是了。
好在人類在此之前就已經進行另一輪工業升級,新型力場材料強力材料生產工廠已經出現,所以在新艦計劃開始的那一刻,便可以投入使用,其他方麵的製造業,諸如反物質工廠之類的也同樣如此。
於是繼天文級粒子對撞機之後,人類再次進入了轟轟烈烈的大建設時代,而這一次,隻是為了建造新的旗艦。
五百年滄桑歲月,放在地球時代也算滄海桑田了。但在星際時代,也才堪堪讓人類完成一艘旗艦的建造。
常言說道,計劃趕不上變化。但在這一次人類的新旗艦建造計劃裡,卻是變化促進了計劃。
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人類除了在一邊拆除天文級天文望遠鏡將其材料回爐重鑄,然後用以建造新旗艦之外,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探索研究也未曾停止。
在此期間,人類在應用技術上不斷提高,許多分支科技上的應用成果層出不窮,這些都在新旗艦的建造中起到了促進作用,很多新技術、新造物都被用在這艘新旗艦上。
同樣,這些年來,人類對四級文明層次的各種應用技術也越發成熟,各種製造工藝也都達到了四級文明層次。
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在大統一理論框架下,終於成功掌握了全息影像技術。
全息影像技術也叫全息屏技術,對於這種技術,人類其實都很熟悉,畢竟那些隻要跟科幻沾邊的電影電視劇基本上都有全息屏出現,算是科幻的標配技術了。
從這個角度看,算是一種爛大街技術。
可實際上這種技術並沒有像科幻電影中那麼容易實現,因為它設計到的技術可不單單是視頻顯示一種。想要真正掌握它,必須要求這個文明在光學、電子學、空氣動力學、信息學方麵有極深研究,力場方麵的研究更是重中之重。
可以說,看起來什麼科幻電影都有出場的全息屏技術,其包含的前置科技極多,最核心的就是由力場操控技術延伸而來的力場塑形、光電子束縛技術、人體工程學與力場之間的感應技術,還有數據採集與處理、全息成像技術、交互與顯示技術等等。
畢竟真正的全息屏可不單單是全息投影,而是沒有實體邊框的三維立體屏幕,同時這個屏幕裡的內容以及顯示物,還能通過手動觸摸的方式抓去、移動、重新搭配等等操作。…。。
如果隻是傳統的全息投屏,那人類在地球時代就已經辦到了,便是利用衍射與乾涉原理實現的技術。
比如一些博物館、舞台之上就有應用這項技術來進行顯示的,人們可以看到諸如初音未來這樣的虛擬歌手出現,就是全息立體投影設備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