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一顆黑洞(2 / 2)

按照質量劃分的話,往下一級就是恆星級質量黑洞,往上一級就是超大質量黑洞。理論上還有誕生期最早、尺度和質量極小的原初黑洞,是的沒錯,原初黑洞不是常人印象觀念裡的無比巨大的黑洞,相反,它們的尺度和質量都極小。

按照如今人類物理學的定義,中等質量黑洞的質量範圍在一百倍到十萬倍太陽質量之間。

一百三十倍太陽質量黑洞顯然屬於這個範疇,它不是恆星級黑洞,顧名思義就是說它不是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很早以前人類就推測並在宇宙觀測中得到相關數據,認為此類黑洞的形成是黑洞合併的結果。

科學家們此行就是要收集更多關於中等質量黑洞形成、演化的數據,以此完善人類的宇宙演化理論,同時為人類科學寶庫添加更多科學觀測數據,這樣的科學考察行動對於一個科技文明來說至關重要,它是科學發展量變的積累。

一般來說,當一顆質量非常大的恆星燃料耗儘之時,其核心便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然後發生超新星爆發形成黑洞。不過人類天文學傳統理論認為,恆星坍縮時不會產生質量在六十五到一百三十五個太陽質量之間的黑洞。

原因是當恆星核心質量大於六十五倍太陽質量時,其內部高能伽馬射線會有效的轉化為電子-正電子對,這種現象被稱為對不穩定性。這些粒子對產生的壓力要遠弱於光子光壓,從而使得引力占據上風。

如此一來恆星的外層就會向內坍縮,恆星核燃料會一一種失控的方式加速,其結果便是導致恆星在爆發之後沒有留下任何黑洞痕跡,而全部爆光將自己炸得一乾二淨。

這樣的過程人類自然是沒有見過的,但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對各種黑洞類型的觀測,從另一個方麵證實這個理論的正確性,而如今眼前這顆黑洞就是一顆很好的觀測對象。

比如收集黑洞完整的吸積盤光學圖像等等。

安全起見,人類的科學考察團隊在一光年外遙遙觀望著這顆黑洞,同時讓無人探測器繼續靠近,以探究黑洞變現出來的各種現象。

這片空間很空曠,從附近星域恆星年齡和分布判斷,的確有可能發生兩顆黑洞合併的現象,不過以目前初步觀測數據來看,這顆黑洞合併形成的時間應該在很早之前了,至少億年以上。

人類開始認真對這顆黑洞進行觀測之後,很快就發現了一些奇妙的現象。

(本章完)

39288564。。

切割磁感線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123dua.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