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穀前要塞防禦體係
數天後
1860年元月初
馮國輝再次來到了爛陀山要塞,對這裡竣工的要塞設施進行了詳儘的驗收視察,總體表示相當滿意。
爛陀山要塞共分為裡、外兩層結構,外層為穀前要塞,占據了整個要塞建築施工總量的八成以上。
遠遠看去
宛如一條堅實的臥龍截斷去路,高大而堅實的紅褐色岩石由洋灰抹縫,層層疊疊砌築完成,厚重而難以撼動。
岩石城牆背後是用鋼筋籠澆築的80公分混凝土牆,寬達4.6米主牆體由夯土建成,並且內有傾向混凝土砌牆加固。
這是結合西洋與華夏城池要塞建築優點於一身,精心打造的堅實要塞體係。
在右岸主城牆上
有明顯兩個突出的歐式棱堡,高高的尖頂式瞭望塔下,密布著各種炮口和射擊口,能夠與城牆主體形成複合式火力打擊體係。
一條奔騰的河流從山穀間傾瀉而下,由於時值雨季,寬達80餘米的河麵愈發的湍急暴躁,河水打著旋的奔騰下瀉,發出轟隆隆的急流水聲。
右岸要塞主體深入河床中約四米多,邊緣呈現半圓形的混凝土底座,並且有上窄下寬的粗鋼籠繼續向河麵方向延伸5米多,表麵荊棘密布,鐵刺叢生。
這是為了防止敵軍進攻時,從河麵的薄弱處突破。
所以在頂端還設有的射擊台,可供士兵對河中漏網的敵軍補槍射擊,彌補防禦體係中的任何一點漏洞。
沿岸護坡都修築成80度以上的岩石陡坡,距離河麵約三米高,敵人即便從河中大舉侵入,也難以爬上陡直的岩石護坡。
右岸要塞主體和左岸附屬要塞,再加上封閉了群山中的羊腸小道,共同組成了第一道堅實的穀前要塞。
要塞後方修築了大片的磚石房屋建築,用作駐軍和商用,兩道要塞之間的寬闊穀地如今形成了熱鬨繁華的小鎮,常住人口達3700餘人。
這個小鎮,因為穀前要塞而得名,所以被稱為“穀前鎮”。
穀前鎮是從泗水城至鐵山鎮必經之處,因為熱鬨的中轉貿易而興盛起來,漸漸成為一座繁華的商業城鎮。
所有鐵山鎮的工業產品都輸入到穀前鎮中轉,所以在穀前鎮修建了幾十座大倉庫,更有多達數百家貿易商行,經營不同的品類。
僅煤炭包括焦炭一項,就有數十家商行貨棧經營,
穀前要塞主城門由一主兩副組成,正常情況下主城門都不開啟,除非大帥親臨和軍隊大舉調動以及節慶日慶典,平日裡一律關閉。
正常開啟的是左右兩個副城門,每個副城門都有一條鐵軌通過,可供運輸煤炭和鋼鐵產品的馬拉重載鐵軌車通過。
一般來說
兩匹大騾子可以拉拽六輛重載鐵軌車,四匹大騾子可以拉拽十輛重載鐵軌車,每輛鐵軌車載重約兩噸左右。…。。
馬拉重載鐵軌車經過倉庫區,就會天女散花一樣分出數條支線鐵軌,分彆駛入各自的倉庫中,極大的便捷了裝運步驟。
可以看到
兩個副城門一個進,一個出,不管貨物還是人員都是如此,行駛在鐵軌上的馬拉重載鐵軌車互不乾擾,將海量的貨物輸入進倉庫區。
豐收時節的甘蔗,小麥,稻米,平日裡大量運輸的煤炭,木材和焦炭,都是由一列又一列馬拉重載鐵軌車輸送進來。
而鐵山鎮出產的磚石,鋼鐵產品,服裝,蔗糖,麵粉,精米,油,日用百貨和食品也通過馬拉重載鐵軌車,源源不斷的向泗水城輸送。
而這個中轉點,就在穀前鎮。
由於軍事管製的需要,鐵山鎮居民非經特彆允許,並獲得特彆通行證,平日裡不允許邁出爛陀山穀口要塞一步。
嚴禁輸出任何軍事,民事和工廠之類消息,這裡是完全獨立於外界的世外桃源,也是南洋軍的工業核心重鎮,對外則秘而不宣。
能夠駕駛馬拉重載列車的都是傷殘軍人,從鐵山鎮向外輸出產品,向內輸入煤炭,木材原料時,馬拉重載列車一般采取“換人不換人車”的方法。
從外界進入“穀前鎮”的馬拉重載列車,進入倉庫區後,馬夫就可以順序離開,在指定區域休息等待。
剩下的運輸路程,則由鐵山鎮內部派出的馬夫驅策騾馬,將貨物輸送至要塞內部,反之亦然。
在軍隊嚴格管控下,倉庫區內裡外雙方不允許交談,不允許接觸,甚至見個麵都是奢望,更不用說傳遞消息了。
正是因為嚴格的保密製度,荷蘭殖民總督府對鐵山鎮這樣一個工業重鎮的生產能力一無所知。
馮國輝背著雙手走在穀前要塞上,在要塞前方是寬闊而平整的廣場,廣場泥土經過夯打,鋪上了石灰層,粉煤灰層和碎石層,不長一棵草,也沒有一棵樹。
要塞廣場是舉行大規模閱兵和群眾遊行的好地方,看上去一覽無餘,沒有任何遮蔽物。
回首看去
在群山掩映的深處,是鐵門栓一樣的第二道防線,即“穀口要塞”。
站在高大的城牆上,穀前鎮鱗次櫛比的建築儘收眼底。
繁華的街道上
商號貨棧的布幡牌匾密密麻麻,各種旅社,騾馬大店就有數十家,還有茶館,酒樓,賭場,妓療和各種商號,往來的行人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