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新土地政策(1 / 2)

第142章?新土地政策

軍事占領沙拉迪加後,馮國輝將前敵指揮部設置在原恩提亞-莫哈默德部族貴族的官邸,這是一座具有濃鬱婆羅浮屠風格的南亞宮廷式建築。

在曆史上,曾經作為中爪哇某個時間短暫的王國宮廷,屹立於建築大門口兩根分彆重達數十噸的土著圖騰柱,表明了其不同於尋常建築的高貴身份。

在整個爪哇島的城市中

除了第一大城市巴達維亞和第二大城市萬隆,再加上第三大城市泗水,其他的城市曆史再悠久,城鎮人口也不超過十萬。

這是典型農業社會城市規模,因為沒有太多的工業就業需求,城市規模普遍不大。

沙拉迪加同樣如此,作為一個曆史悠久的山穀城市,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中爪窪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以眾多的手工業者製造而出名。

整個城市人口約6.3萬,經過白人殖民軍隊和南洋軍兩輪血洗之後,人口已經急劇下降到不足5萬,難免顯得有些荒涼。

在四月初

這裡迎來了第一批大規模的華人移民,總數2822人,跟隨著南下的南洋商隊一同步行抵達,很快在城鎮中安置了下來。

另有部分華裔移民,根據其意願安置到了周邊地區的農村,分配給了土地,種子,農具,房屋等等,立馬投入到辛勤的耕種當中。

這些華人村落,都是南洋軍在清算當地的桑地巴爾部族,恩提亞-莫哈默德部族之後,騰空出來的大片無主土地。

當然了,現在這些土地都屬於大帥所有,需要按時繳納田地佃租,償還用於安置的各項貸款等等。

而這些經濟負擔,讓辛勤的華裔移民爆發出了格外的勞動熱情。

他們通過互幫互助修繕房屋,租借耕牛開荒種地,基本農業生產的一切事宜,都不需要移民機構擔心。

華人移民是如此的辛勞和知道感恩,就像一顆顆種子,隻要撒到地裡就會生根發芽,並且茁壯成長起來。

東爪哇的農業條件非常優厚,幾乎不需要遵循嚴格的農時,這裡一年到頭都是適合農業生長的溫熱天氣,有充足的陽光和溪流,稻穀等農作物一年三熟。

根據南洋軍新推出的土地政策

允許個人購買,轉租,轉讓土地,土地所有人擁有999年歸屬權益,可以繼承並轉售,但需要繳納交易金額的12%,作為土地權益轉移契稅。

無論是繼承和轉售,都需繳納。

隻不過繼承土地根據優惠政策,可以減免7%的稅金,隻需要繳納5%的土地權益繼承契稅即可,但隻限於擁有繼承權的直係親屬。

土地政策新規定的出台,首先就引發了一大批先富起來的軍事將領,商人和南洋軍各地政府高層的注意,很多家族拿出積蓄已久的財產,開始購置心儀的土地。

這讓南洋軍政府得以回籠大筆資產,轉而用於銀行信貸,支持工業發展,完善城市建設,強化軍隊建設等各方麵,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馮國輝在此時推出土地政策的目的,就是造就一大批華裔大中小地主階層,作為既得利益階層,將會是南洋軍政府堅決的支持者。

古往今來

地主階層就是最為保守,最為頑固,也是最為忠心的統治階層支持者,因為他們的根本利益與政權密切相關,觸一發而動全身。

南洋軍政府發放的地契文書,店鋪財產等等固定資產,到了鬼佬白人殖民政府那兒肯定不會承認,幾乎是篤定的事兒。

反之亦然。

通過新土地政策的推行,馮國輝試圖造就一個穩定的華裔地主階層。

在新土地政策中,不允許任何異族白人以及土著通過交易獲得土地,但是他們原本世代耕作的土地,可以得到承認。

這一舉措,也是為了穩定緊抱著南洋軍大腿的托莫裡等土著部族,而不是逼著他們走投無路去造反。

這樣能夠把日子糊弄過下去,誰願意走上這條不歸路呢?

南洋軍的新土地政策,恰好與荷蘭殖民者針鋒相對,兩者格格不入。

荷蘭殖民者規定

任何華裔及其子嗣,都不得通過交易取得爪哇島及東印度群島的土地歸屬權,但早期華裔家族獲得的土地,可以得到承認並且延續。

這一政策,將華裔移民人口無形的圈禁在城市中。

而廣大的農村鄉鎮,這幾乎看不到華裔人口的蹤跡,他們在這些地區難以生存,也難以獲得養家糊口的收入。

這等於廢了華裔移民的最強能力,從而導致華裔社會人口陷入長期低增長狀況。

畢竟在一個農業社會中,城市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極其有限,除了手工業,商業,運輸業和門類眾多的服務業,基本沒有什麼工廠招工。

華裔家庭的孩子生養的多了,也隻能在貧病交加中看著孩子餓死,病死。

馮國輝通過種種新政策頒布實施,徹底釋放開了華裔移民生產經營的熱情,釋放開了他們創造財富的手腳,從而引發了深遠的社會變革。

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的降階打擊,形成了極強的侵蝕性和擴張性,並且迅速的發酵和擴張開來。

在泗水城已經出現了很多類似的例子

比如一些華人高利貸者,煙館賭擋或妓寨老板,通過債務的方式逼的那些土著居民賣房、賣地、賣兒、賣女,最後一無所有的被掃蕩出門。

在貧病交加中,死於某個夜晚的臭水溝邊。

比起動頭腦做生意,那些十個手指頭掰開都數不過來的土著,怎麼能夠玩得過頭腦靈活的華裔商人,被吞下了連骨頭都吐不出來。

類似的花樣不勝枚舉,很多當地土著部落酋長,在不知不覺中就中了陷阱,結果竟然賣掉了整個部族的土地。

隨著大批華人移民的湧入,從13歲到30歲的土著女人都是搶手貨,到了市場上根本不愁賣。…。。

而強烈的需求,又引發了更多針對土著部族的陷阱和小動作,簡直防不勝防。

在南洋軍轄地

第一個警察學院建立了起來,第一個教育學院建立了起來,第一個步兵高級學校建立了起來,第一個工科學校建立了起來,第一個綜合性大學正在籌備中。

公立和私營的小學,中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今已建立了37所中學,122所小學,全部是教授華文的學校,這是基礎教育的部分。

隻有在一些收費昂貴的學校,才會教授英文,法文,德文與西班牙語,這是作為精英教育的一部分,收費普通民眾難以企及。

從1860年度開始,南洋軍政府每個月對教育的撥款都有增長。

在第二季度的第一個月,即4月,教育撥款增長到8.317萬銀洋,主要用於新校舍的修建,補充公立學校師資和圖書館,以及運營費用等等。

不足部分,則從學費收取。

下一步教育部門正在醞釀五年製強製性教育政策,即每一個到七歲的適齡兒童,無論男女都必須強製接受教育,學費由家長負擔。

舉凡違抗教育政策者,都將予以罰款。

耽擱一年要交十元罰款,一直到適齡學童滿18歲為止。

從7歲到18歲共計12年,那麼就是要交納120銀洋罰款,而且會影響父母在工廠或者其他行業工作的個人聲譽,會影響銀行借貸,影響就業,招工,參軍。

按照強製性五年教育政策規定,上完小學五年課程,所需要的全部學費加起來,也不過就是24銀洋左右。

平均到每個學期,差不多2.4銀洋左右,一般人都能負擔得起。

公立學校土地由政府免費劃撥,校舍建築由政府承擔建設費用,學校的運營費用主要由學費支撐,政府撥款補充不足部分。

實在負擔不起學費的貧困家庭,政府有相應的補助政策。

補助政策不是少給錢,而是由學生家長參與學校建設勞動,比如建房鋪路,綠化,灑掃,巡邏執勤,門衛敲鐘等等,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乾一個月,收入從九角錢到1.8銀洋不等,缺多少錢就乾多長時間,用勞動力換取學費。

建房鋪路這些重體力,還有些技術的活兒,獲取的收入就高些,打掃衛生,門衛敲鐘的活兒,收入就低一些。

直接減免的事兒,那想都不用想。

整個南洋軍轄下的政府倡導“通過雙手辛勤工作,不做人人嫌惡的寄生蟲”,所有的轄地民眾,必須辛勤工作獲取一份收入。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