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了口氣的許星辰,看著臉變冒出來的小重慶,看著她那個反應,不由得下意識的問:
“你這小腦袋瓜子裡麵在想什麼?”
小重慶表情嚴肅的說:
“改造一開始,這人就直接睡安逸了,啥子反應都莫得,這不是很危險嗎?”
旁邊的逸仙慢慢點頭:
“看上去的確是這樣,現在的狀態應該跟躺在治療艙裡麵一樣,隻是周圍沒有治療艙的殼保護……”
許星辰也表情認真的回應說:
“對,前輩們在改造的時候很危險,所以需要有人在周圍守護,而這個任務現在就隻能給你了。”
小重慶立刻原地立正,召喚出了艦裝說:
“曉得了,指揮官放心,守護前輩們的任務,包在我身上!”
“就辛苦你了。”
許星辰給小重慶鼓了鼓勁,然後就在她的護衛艦,開始了前輩們的了解和改造。
這個改造的過程,也是許星辰以最為直觀的方式,對舊時代國海軍擁有過的“大型”軍艦的深入了解過程。
這些“大艦”建造時間最高的,是海天、海圻、海容、海籌、海琛這“五海艦”。
她們都是甲午海戰之後,清政府重建海軍期間外購的新型軍艦,建造時間都在1896年到1899年期間。
海天、海圻兩艦為英國公司承建,標準排水量400噸,滿載排水量4515噸。
海容、海籌、海琛艦為德國公司承建,標準排水量2680噸,滿載排水量2950噸。
“五海”作為十八世紀末期的防護巡洋艦,正好遇上列強海軍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到了一戰時代就已經完全落伍了。
到了二戰時期更加不是新時代海軍的對,除了早年觸礁沉沒的海天外,四海都在江陰海戰前直接自沉長江以阻塞航道。
肇和、應瑞兩艦,是清政府被銷號前,從國外訂購的最後兩艘大型軍艦,應瑞排水量2460噸,肇和號250噸。?兩姐妹的訂購的時間是1909年,到了1910年又加了一艘飛鴻號,本來計劃分期付款接船,結果船還沒造完,大清就沒了。
最後是民國用國債抵押打白條,在191年把應瑞、肇和兩艦接回了國,飛鴻號則實在要不起了,被船廠轉賣給了希臘海軍。
這兩艘一戰前的老式訓練用防護巡洋艦,在二戰時代根本不具備多少實際戰鬥力,正式開戰後不久就接連被擊沉。
肇和號在19年9月21被日軍飛炸沉在虎門要塞附近,應瑞號在10月2被日軍飛炸沉在安徽采石磯附近江麵。
逸仙號,名為巡洋艦,實際上是在內河炮艇基礎上放大而來,排水量隻有1650噸,隻是因為安裝了兩門輕巡級彆的艦炮,所以被稱之為巡洋艦。
但是即便如此,它在那個時代的國海軍,卻仍然是能夠排到第的位置上。
因為除了逸仙、平海、寧海這艦之外,當時國海軍剩餘的大型軍艦,基本都是從“大清國”時代傳下來的,所以作為新艦的逸仙就是理所當然的主力,就跟寧海、平海一起,參與了江陰海戰。
最終,逸仙在戰場上被日軍飛擊沉,又被其打撈起來作為訓練艦使用,日本戰敗投降後重新修複,歸還民國海軍。
寧海、平海兩艦,是民國政府向日本訂購的,寧海由日本建造,平海由日本提供圖紙和裝備,在國內建造完成的。
標準排水量2500噸,滿載排水量000噸,江陰海戰被日軍沉沒,後被日本打撈複用,1944年在菲律賓被美軍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