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的央群島最上陽炎小隊,發現十公裡外的敵人之後直接開火,艦隊整體進入了戰鬥狀態。
在隊長的指揮下,艦隊總體航行速度稍微提升到20節左右,免得需要動的時候來不及提速。
有現代火控計算和雷達的幫助,她們都可以一邊“扭”一邊打,正常的加速同時略微調整航行,當然也是不會影響作戰了。
她們就這麼攻擊0公裡外的模擬靶艦艦隊,同時等著模擬靶艦艦隊繼續靠近,準備在20公裡距離上徹底消滅靶艦。
央群島的最上級輕巡們裝的ak10改進艦炮有效射程有0公裡,但是同隊的陽炎級驅逐艦們裝的雙100艦炮改進型的有效射程“就隻有”24公裡了。
而且炮擊顯然是要稍微拉進一點距離更加好打的,反正20距離20公裡的時候,對仍然是沒有辦法對自己造成實質性傷害的。
模擬靶艦都是傳統巡洋艦和驅逐艦。
傳統六英寸級彆的輕巡洋艦火炮,射程最大的就是日係最上的聯裝155,射程可以達到24公裡,這已經是20毫米重巡級艦炮的射程了,而炮塔也是最重的,達到了15噸,超過了高雄的雙聯20炮塔的150噸。隻是射速比較低,隻有每分鐘6發。
美係的克利夫蘭和布魯克林級的聯六英寸輕巡炮,穿甲彈最大射程都在2公裡左右,不過為了減輕了炮塔重量,炮塔內的根炮管隻有一個俯仰解構,屬於共鞍炮,導致炮彈的散布比較大,不過射速比日係的高,達到每分鐘9發。
德係紐倫堡的聯150,最大射程25公裡,根炮管獨立俯仰,單管射速達到了每分鐘12發,基本上日係聯155的兩倍,不過有德係典型的高速輕彈問題,彈重較低,威力也略低,炮塔重量比美英略高,但是比日係輕很多。
這些典型的六英寸艦炮,綜合性能最為平衡,方向也最接近現代艦炮的,似乎就是德係聯150的最終本紐倫堡了。
所以模擬靶艦的輕巡洋艦,用的是四座德係聯裝150毫米艦炮,它們的最大射程是25公裡。
不過傳統艦炮的最大射程,都是仰角達到40度以上的時候,用吊射達到的最遠極限距離,這種距離上已經沒有精度了。
畢竟,戰列艦的交戰距離,也隻是二十公裡出頭而已。
傳統巡洋艦艦娘的實際交戰距離,都是進入20公裡以內才開始的,打到十公裡能不能打完都不一定呢。
所以央群島的最上陽炎小隊,就算是把敵人放到20公裡的門檻內,也仍然能夠保持單方麵打擊對,可以放風箏。
再加上現代火控技術的支持,她們不需要過於追求優勢陣位,甚至是平行航行的同航戰狀態下,更加方便以此消滅敵人。
而仍然是傳統艦娘的長弓群島的最上陽炎小隊,卻仍然在努力的調動陣型,尋找合適的攻擊角度。
隻是擺陣型,搶陣位,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敵人也是會應變的,再加上本來時間就緊急,十公裡不可能夠。
所以長弓群島小隊一番操作之後,跟靶艦隊伍進入了有夾角的同航戰。
雙方在20公裡的距離上開始交火,不過都沒有馬上取得什麼命,隨著距離持續拉進之後,雙方開始慢慢取得命。
一場傳統艦娘炮戰逐步開場,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作戰方式,也是大家都熟悉的節奏。
場麵宏大,場景熱鬨,但是卻非常的危險,而且效率也算不上高。
以前大家當然不會覺得這種模式作戰不好,以前大家隻能這麼作戰,現在隻是有了對比。
兩個戰場的畫麵,被一起擺在大屏幕上,觀眾們的反應首先是驚歎。
對方0公裡直接開火,直接大規模命,這種結果讓大家驚呼,對方的有效射程跟自己的有效射程,也不是一共標準啊……
有效射程是能夠發揮武器威力的射程,能不能打還得根據目標情況再說,而對方的有效射程,似乎是包括了命率標準的。
有了之前小重慶、海洋山兩個,和夕立、島風、翔鶴幾個人的對話,形成了一個基本的思維引導,現在開始慢慢發芽了。
隨著時間流逝,觀眾們的驚訝越來越少,抵觸和驚慌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就是讚歎,以及明顯有點的期待交流。
“相比那邊,還是這邊打輕鬆啊,咱們的艦隊也能這樣就好了。”
“吊著對打擊距離的邊沿交戰,受傷的概率比以往20公裡外打擊敵人的命率還低……”
“用這種艦炮處理遊蕩深海的話,就基本不會受傷了啊,不遇到戰列艦就不需要去修複艙了……”
“不是基本不會,而是完全不會,就算是遇到戰列艦也沒事。因為這是隻是炮戰,限製了隻能用艦炮,所以對才有會。”
“實戰可不會限製武器,那就直接用導彈打,幾十幾百公裡外就打死敵人了,深海戰列艦沒用,深海航母也沒用。”
“對,央群島這邊強大的不隻是打擊能力,更重要的觀測和通訊控製能力,是肯定能夠先攻擊的。”?“而這邊的攻擊一旦開始,那戰鬥也就進入尾聲了。”
“這樣的話,似乎發現比打擊更重要。”
“主要是,戰鬥已經隻剩下一場了,決戰徹底階段沒了。”
“也不能說沒了吧,發現敵人的階段,就算是前衛戰了,打擊開始直接就是決戰。”
許星辰還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隱約聽著周圍的低聲議論,隻是微笑不語。
傳統海戰,整個戰鬥過程可以分為前衛戰和決戰兩個大階段。
巡洋艦等高速艦隊負責前衛戰,也就是發現敵人的高速艦隊,擊敗敵人的高速艦隊,從而獲取戰場的信息優勢。
類似於傳統戰爭斥候和輕騎兵之間的戰鬥,打贏了就能全麵掌控戰場局勢,然後調動主力艦隊占據有利位置發起決戰。
說白了就是前期信息戰和偵查戰,現代戰場上的衛星、雷達、預警、電子戰飛、電子偵察船,都是負責這些工作的。
決戰則雙方主力大部隊的決戰,在傳統海戰就是高防禦,高火力的,低航速的戰列艦編隊,排上戰列線麵對麵炮轟。
而海軍為了在前衛戰獲勝,不斷的給巡洋艦艦隊升級準備,英係乾脆整出了戰巡出來,火力跟主力戰列艦看齊了。
前衛艦隊規模和級彆越來越高,組建和維護的成本也越來越高,當然能夠做到的事情也越來越多,跟主力艦的區彆也越來越低。
二戰新銳戰列艦,都是戰列艦級彆的防護,戰巡級彆的航速,這種情況下到底誰是前衛,誰是主力呢?
戰巡帶隊的前衛艦隊,已經有能力直接打敗對,直接取得整場海戰的勝利,專門用來打決戰的戰列艦地位就變得微妙起來。
航母本身也是巡洋艦,也屬於高速輔助艦船,本來也是負責發現對的斥候,本來也是負責前衛戰的。
結果後來發現,用航母天天打前衛戰,好像用前衛戰都能把敵人打沒了。
戰列艦就天天在家坐著等決戰,結果等到了航母越來越能打的消息,而決戰卻變得越來越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