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三月,文科殿試剛剛結束,禮部官員剛宣讀完此次殿試三鼎甲,皇城上便盤旋著一群烏鴉。
三天後就有人上書,此乃祥瑞之兆,李恭一開心,不顧一些大臣反對,直接又大赦天下一次。
不到一年,兩次大赦,讓顧承寧感覺有點不對勁,如此行事,將置大乘律法於何地?
接著就有人上奏,被貶謫的二皇子和四皇子是否可以召回京城,以彰顯天子寬仁。
顧承寧對此是嚴重不同意的,當初若非他們是皇子,隻怕如今牆頭草都兩米高了。
既然是彰顯寬仁,那麼既然已經回京,是不是該冊封他們?
畢竟李恒的兒子,李恭的兄弟們都冊封了,總不能不封這兩人吧?否則算什麼寬仁?
如果冊封,那務必得封王,否則和沒封有什麼區彆?
如果封王,那他們以前所犯下的錯,豈不是等於一筆勾銷了?
出這個主意的人根本沒憋好屁。
可是李恭好像是想寬恕他們,在顧承寧看來,皇帝就是為了他那點名聲。
三月二十日,又是一次大朝會。
彆人什麼話還沒說,太常寺卿就蹦出來了。
“陛下,臣有本啟奏。”
李恭自然沒理由不讓他說話。
“陛下,先皇兩位皇子被廢為庶人多年,已經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如今陛下登基,大赦天下,何不趁此機會,赦免他們二人。”
“百姓都講究骨肉親情,何況天家,陛下此時赦免他們,正可彰顯陛下寬廣胸懷,海納天下之仁。”
“一派胡言。”
不等顧承寧說話,禦史大夫便站了出來。
“陛下,二位皇子不擇手段,戕害骨肉至親,若是隻為彰顯陛下寬仁之心,便赦免他們,隻怕以後天下人人效仿,長此以往,倫理綱常何在?”
“康祖身為太常寺卿,掌管朝堂禮法,祭祀,竟然說出這等話,其心可誅。”
讓顧承寧沒有想到的是,此次反對的則是都察院一把手。
“陛下,臣以為,太常寺卿言之有理,陛下既然能赦免天下囚徒,為何不能赦免自己骨肉兄弟?”
這時候,大理寺卿站了出來。
顧承寧死死盯著他,你特麼一個掌管刑罰的,破案子沒你,管閒事你倒是挺積極。
“陛下,自前朝煬帝殺兄弑父,登上帝位,天下綱常淪喪,後又經曆十餘年戰亂,即便先皇一統天下後,勵精圖治,然民間戾氣未減,骨肉反目比比皆是。”
“若陛下可以赦免兩位兄弟,則當為天下表率,臣民們必定效仿,則家庭安定,國家安寧。”
這特麼都行?
李恭明顯是動心了,看來人的性格很難改變。
李恭性格一直比較懦弱,當初在自己和李恒的勸說下,也為了能順利登基,李恭彰顯出了些許霸氣。
然而,如今登基為帝後,他懦弱的性格又暴露出來了。
“蕭愛卿,馮愛卿,你們二位意下如何?”
李恭直接詢問他們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