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書房,這一刻群臣退去,安靜的落葉可聞,隻有嬴政一個人躺在長榻之上,心中念頭萬千。
這一刻,經曆了一場朝會,讓嬴政心中對於博士製度也生出了巨大的質疑,原本,他是為了讓大秦帝國的體製更為完善,卻不料反而變得更加千瘡百孔。
在《戰國策·趙策》之中第一次提到博士,隻是在這裡的意思是博學之士,而不是指官職。
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
隨後,博士製度突然大行於天下,已經變得極為的普遍。在戰國時期,齊國的博士製度最為有名,與稷下學宮息息相關。
當時齊王封不少著名學者為上大夫並受上大夫之祿,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不任職而論國事。
因此,稷下學宮既是學術機構,也是政治谘詢機構。
在當時,戰國時期的各諸侯國為了圖存求強,展開了激烈的人才競爭。
是以,大秦繼承戰國風氣,對於人才極為的重視,特彆是在統一天下後,建立了博士製度。
這是順勢而為。
心中念頭閃爍,嬴政不斷地回憶與思考,從戰國之世到如今的大秦帝國,從稷下學宮到博士學宮官署,他仔仔細細的思考了一遍。
在這個時候,他更是翻閱了李康的記憶,他終於是得出了結論,大秦帝國的博士製度與廷議製度緊密相關。
而且大秦帝國的博士特權太大,以至於最終不免得有些張揚跋扈。
最重要的是,博士七十二,其中李克及其學生伏勝、淳於越、鮑白令之、桂貞、茅焦、叔孫通等人,都是儒生。
以至於儒生在博士學宮官署之中一家獨大,才有了今日事情。
諸子百家之中法家和墨家都偏重於實務。而儒生卻是知識分子,熟悉曆史和典章製度。
雖然,儒家對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一整套理論和規章製度。但大秦帝國之中,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儒家隻能排在後麵!
大秦帝國治國依靠法家與墨家,但其朝野上下國人百姓的家庭教育之上卻一直使用的是儒家道德倫理。
同樣的,在國家治理上,他對儒家禮樂文化采取了吸收的態度。
“呼……”
長出一口氣,嬴政終於是察覺到了兩者之間的區彆,稷下學宮的博士不治而議論,博士學宮官署的博士恰恰相反,治而不議論。
這意味著,前者隻進行理論探討而不參與決策,後者參與決策而不進行問題探討。
“隻是博士學宮官署雖然廢除,但是諸子百家,特彆是儒生必須要保留,修史想必儒家士子也會心甘情願。”
這一刻,嬴政對於博士製度,徹底的放棄了。他之所以推行博士學宮官署,就是為了強化中央集權。
但是,很顯然這一切都是一個意外,博士製度失敗,如今的他,有的是辦法中央集權。
……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小書包小說網小說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