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1日,一則重大的商業新聞引起了軒然大波——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有限公司注入了高達3.5億港元的巨額資金,用以拯救深陷困境的嘉華銀行。
位於會德豐大廈那高聳入雲的頂層,王誌遠坐在他寬敞而豪華的辦公室裡,手中緊握著那份剛剛送來的報紙。
報紙頭版頭條上醒目的大標題“中信救市,嘉華銀行能否浴火重生”,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在他心中掀起了層層波瀾,嘉華銀行,也就是後來的中信嘉華銀行啊。
王誌遠目光深邃,凝視著窗外車水馬龍的街道,思緒卻不由自主地回到了從4年前開始的那場驚心動魄的銀行業危機之中。
1982年8月,國際金價每兩急漲近1500港元,百年老店謝利源金鋪因為資金周轉不靈,僅一個月後的9月6日就宣布倒閉。
第二天,市場盛傳當時的恒隆銀行和謝利源關係密切。
恒隆銀行的存戶頓時感到緊張,紛紛到恒隆銀行的分行前排起長龍擠提,於是恒隆銀行總經理莊榮坤召開發布會說恒隆銀行和謝利源沒有關係。
過了3個多月,11月15日著名的存款公司大來信托暴雷。
莊榮坤身兼大來信托的控股董事一職,這一身份使得外界的視線不由自主地聚焦到了恒隆銀行之上。
時間悄然流逝,直至1983年9月,恒隆銀行終於不堪重負,難以支撐下去。
要知道,彼時的恒隆銀行規模已然龐大無比,其重要性和影響力不容小覷,用一句流行語來說就是“大到不能倒”。
麵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港府彆無選擇,隻能果斷出手乾預。
他們毫不猶豫地啟動外彙基金,全麵接管了這家陷入困境的恒隆銀行。
無獨有偶,就在去年五月,作為香江地區排名第三的大型銀行——海外信托銀行,竟然不幸踩到了支票輪這個巨大的“地雷”,最終落得與恒隆銀行相同的下場,同樣被港府納入托管之列。
而僅僅過了半年多,在1985年10月,聲名赫赫的馮景禧所掌控的新鴻基銀行,也遭遇了洶湧而至的擠兌風潮。
迫不得已之下,新鴻基銀行隻得忍痛割愛,將超過半數的股份轉讓給了來自中東的阿拉伯銀行,並正式更名為港基銀行。
一直到如今,就連嘉華銀行也未能幸免,被中信一舉收購囊中。
王誌遠從這些紛繁複雜的事件中逐漸回過神來,他眉頭微皺,嘴唇輕輕蠕動,低聲嘟囔道:“銀行啊……也許我們能夠借鑒日本的財團模式,以銀行為核心依托,進而實現企業的蓬勃發展。”
想到這裡,王誌遠拿起身旁的電話,隨後撥打了出去。
隨著一陣輕微的嘟嘟聲響起,電話那頭很快傳來了回應。
“喂,哪位?”李曉然的聲音傳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