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折中方案(1 / 2)

長安圖 高月 3222 字 1個月前

次日,朝廷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天子和攝政王批準,給舒王李珣配備了三百名騎兵護衛,等同於世子待遇。

第二,舒王李琇正式代表攝政王出席每天的政事堂議事。

之前他雖然也代表過攝政王出席政事堂議事,但那次是臨時代表,而這一次是永久性代表,意義完全不同。

攝政王的意圖太明顯了,三歲孩童都看得出,他有換世子的想法了。

天子之前也有過兩次換太子的想法,在朝廷鬨得沸沸揚揚,但很快又偃旗息鼓,畢竟天子沒有實質性的動作,也沒有明確的新太子人選,隻是說說而已。

但攝政王這次不一樣,人選明確,舒王李珣。

更重要是,它已不是一個想法,而是在著手實施了,李珣有了世子的安保待遇,同時也在行使世子的實權。

所以兩件大事一旦傳開,立刻在朝廷中掀起巨浪。

當然,攝政王換世子和天子換太子的性質一樣,是涉及國本的大事,當然不是天子或者攝政王一人能決定,朝廷大臣也有權力表達自己的意見。

政事堂中書樓內,在李珣不在的情況下,四名相國開了一個簡單的碰頭會。

碰頭會是由韓休提議召開,四名相國討論政事堂缺相問題和攝政王變更世子的影響。

由於政事堂實行表決製度,在沒有差額的情況下,一些重大問題很容易形成二比二的格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由天子強行推動頒布聖旨,很容易導致朝廷的對立分裂,對社稷不穩。

誰都不願出現這種後果,所以解決這個問題便成為當務之急。

“各位,天子和攝政王推出的新相國人選遲遲未能出現,嚴重影響到了政事堂的運轉,為了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保證政事堂的順利運作,我們大家商議一下,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

說話的是張九齡,他是右相,對政事堂的順利運轉負有直接責任。

李林甫哼了一聲,“相國推薦權在天子和攝政王手上,他們都不讓步,我們能有什麼辦法?”

“話不能這麼說,天子和攝政王隻是增量上的不讓步,我們不能乾涉,那我們可以從存量上想想辦法,或者在製度上做成變通。”

李適之笑道:“存量上怎麼想辦法,製度上怎麼做變通,張相國不妨詳細說一說。”

眾人都知道張九齡一定深思熟慮考慮過了,都精神一振,準備聽他詳述。

張九齡不慌不忙道:“我們政事堂其實是由一個中書令,一個門下侍中,加上尚書左右仆射組成,當然我們還兼任彆的職務,這就不提了,按照製度,是中書省擬旨,門下省審核,隻是為了避免麻煩,才有了協商和表決製度,不如這樣,門下侍中繼續保留駁回權,擬旨就由中書令和左右尚書仆射來負責........”

“不妥!”

李林甫當即反對,他就是門下侍中,他沒有了表決權,隻有最後的駁回權,實際上是等天子批準後,他再行使駁回權,一次兩次可以,每次都駁回,這豈不是讓他和天子對抗?

這種事情他不乾。

而且張九齡這一招非常很毒,直接剝奪了李林甫的表決權,天子派係就掌控了政事堂,把駁回權交給了攝政王,讓攝政王掌控門下省,看起來似乎還比較公平。

但問題是,並不是每一道聖旨都需要門下省駁回的,隻有重要政務才會提交天子批準,門下省才能行使駁回權。

而大量的日常政務都直接由相國批準下發,不經過門下省,等於是攝政王的相權被剝奪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