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地圖第一個案子寫完了。
有必要做個階段性總結。
從故事本身來看,自我評價,比河宴劇情好一些,這裡的“好”,並非指案件伏筆鋪設、或者反轉什麼的,而是在全書結構上的。
事實上,因為網文連載的特性,以及寫作能力的局限,我也很難像實體書,幾十萬字中篇那樣,設計特彆漂亮的懸疑橋段。
除非故意隱藏部分關鍵信息,誤導讀者,來達到反轉效果,但沒選擇那樣做。
對比兩段劇情。
河宴部分篇幅短,且在開頭,所以,處理的相對精巧。
複仇案篇幅拉長,涉及的人、勢力更多,複雜度更高,與之對應的,瑕疵也更多。
為什麼要設計這個案子?很大程度,是因為進入了主地圖。
是的,在這本書裡,京都是前兩卷的主地圖,所以,如何描繪它,是個大問題。
思來想去,我選擇了“以小見大”的寫法。
即,用一個小案子,逐步擴大,卷起整個京都的輪廓。
起初,隻是陳年被殺的小案,然後,牽扯到勳貴,再引出十五年前舊案,“士科之爭”,再到現今,朝堂上的“黃”、“張”黨爭……皇帝的中庸之道。
桃川河畔,下流之地的低,與金鑾殿上,上流之地的高,也相得益彰。
這樣一來,京都地圖縱向的輪廓就有了。
京都有詭(鬼)的章節名,揭開了本書核心矛盾的一角,首輔黃鏞最後那句話,同樣暗指這個。
對了,還有徐士升……昨天還看到,有讀者在京都卷開頭,客棧蠻子殺人,徐府家丁搭救那段留言,說徐府膽子太大,其實是有原因的,徐府與蠻商的交易,並不隻是為主角裝逼而設計的橋段,同樣關乎主線。
準確來說,是關乎下一段大劇情。
當齊平抵達京都,一腳踩進客棧的時候,就已經踏進了這個漩渦,但他一無所知。
以上是劇情的意義,下麵,說說缺陷。
在收尾部分,有兩段我不滿意,其一,是齊平第一次施展“封”字符,沒達到預期。
預想中,應該是個小高潮,但實際上,完全沒寫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