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小拱棚(2 / 2)

但是也不能用很厚的地膜來覆蓋,薄膜的厚度會影響到它的透光,等種子發芽長出來以後,透光性太差也會影響到秧苗的生長。

其實在這之前,還需要把地壟澆濕,在種子長出來以前,一般都是不會把地膜揭開的。那樣就不可以給澆水。

而在這一段時間裡麵,土壤裡麵的水分會不斷地蒸發上麵,在薄膜上麵形成水滴,最後用落回土壤裡麵。

在這個過程中,會不斷地造成土壤水分的丟失。所以在下種以前澆水是一道很重要的準備工作。

每次在撒種子以前,都會用灑水壺給土壤燒水一兩次。每次灑水都要把土壤澆透,但是也不能太多,等水分都浸透土壤,並且土壤的表麵看上去不是很濕的時候,就可以撒種子了。

把種子撒好,蓋上地膜以後,還需要在地膜上麵起小拱。

一壟地一般的寬度都會在一米左右,一般都是根據大棚的寬度來平均分配的。以前沒有用營養盤育苗的時候,六米寬的大棚一般都是分成四壟。

除了留出來供人行走的過道以外,每一壟的寬度一般都在一米二三左右。

起小拱一般都是用山上砍下來的竹子,把竹子切成兩米五左右的一段一段的。

再把切好的竹子用刀片成一條條的竹條。每一塊竹條的寬度一般都在兩個厘米多一點。然後再把竹片的兩端稍微削尖一點。這樣等下往地裡插的時候,就可以省力很多了。

不過有很多人都會用火把片好的竹條燒一下,這樣竹條的韌性會好很多,就算是用好幾年也不會變脆,隨便彎一下就會斷掉。

沒有燒過的竹條一般用一次就不能用了,會很快的變脆。

隔二尺遠的距離,就需要插一根竹條。育苗的地壟寬度一般都差不多,隻不過長度就隻能根據大棚的長度來定了。

吳飛家裡的地還算是大的,大棚可以建的長一點,像現在的這個大棚,長度都差不多有50是多米了。一壟過去,差不多需要一百五十塊竹片。

每年做大棚,都需要砍不少的竹子。還好,吳飛家山上有一片很大的竹林,每年砍一次,一次幾十根那是砍多少年都砍不完。

每年都會長不少的新竹子出來,除了吃掉的一些新鮮竹筍,留下來的那些竹筍一般都能長成竹子。

新長出來的竹子,在當年一般都是不能砍下來做用的。新的竹子,一般都要等竹子長兩到三年,等竹子長老了一些,才可以砍。

把竹片插好以後,再在插好的竹拱上麵蓋上一層厚度比較厚的薄膜,再用土把薄膜的四周全部都蓋嚴實。

這樣小拱就起好了,把大棚裡麵的所有小拱起好以後,就可以封棚了。

年前發的秧子,一般都是控製在年後出苗的。這樣在年前就不需要擔心出現低溫把秧子凍死。

在年後氣溫升高以後,長出來的秧子長勢會很快,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秧子會越長越快,這時候就需要經常去大棚裡麵照看了,隔一段時間就要把長出來的雜草拔掉,這是一個很耗時間的事情。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