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邦一共從隊裡叫了8個臨時幫忙收菜的人,都是一些五十來歲在家裡帶孫輩的婦女。
這次來幫忙的人,都是按照計時來算工錢的,一個小時15塊錢,至於吃飯什麼的事情,吳飛他們就不管了。
做了這麼久的飯,吳飛他老媽劉倩文終於是做的膩煩了,每天一大早起來,就要想著中午要做幾個人的飯菜,要做什麼菜給大家吃。
因為現在經常給吳飛家裡做事的人就有四個,有時候要趕時間的,人數還會更多一些。所以每天做飯的時候,就要統計中飯要做多少個人的分量。
做多了浪費,雖然說是可以用來喂家裡的雞、豬等,可是看著剩在鍋裡的飯,還有剩下的那些菜,總是感覺到很浪費。
要是飯菜做的少了的話,那就更不好了。彆人給你做事,連飯都吃不飽,下飯的菜也不夠吃的。
這樣的事情不要多了,隻要發生一次兩次,你就等著在村裡出名好了。一個小氣的名聲是怎麼也跑不掉的。
有時候隻要一次沒有做好,可能十幾年以後都會有人把那件事情給翻出來說。
所以老媽劉倩文每一次都會多做一兩個人的分量。不過每一次看著桌子上麵剩下來的菜,劉倩文都特彆心痛。
這些吃過的菜,自己家裡也不可能經常吃這個剩菜。要是這樣的話,吳飛就一年到頭都有的是吃不完的剩菜了。
所以在家裡做了幾個月中飯以後,每天看著那些好好的菜剩在那裡,吃也不好、不吃也不好,老媽劉倩文最後還是忍不住和吳邦商量,終於決定還是不再做中飯了。
不管是長期幫忙做事的,還是臨時來幫忙的,都是吃好了早飯過來做事,早上八點開工。
中午的時候十二點收工,大家都回自己家裡吃中午飯,下午一點半的時候再開始做事,一直做到下午六點的時候才收工。
一天八個半小時,也不吃中飯,工錢一天事一百五十塊錢。這個價錢在農村來說,不算高也不算低,也就是跟著大行情來的。
這樣一來,給吳飛家幫忙做事的倒是更用心了。雖然不在吳飛家裡吃中飯了,可是落到自己口袋裡麵的錢卻變多了。
而且有時候中午收工的時候,大家還會在吳飛家裡的菜地裡麵拿一些菜回去,也不多,一般都是一兩餐的分量。吳邦對於這樣的事情,也是沒有什麼意見。反正都是大家種出來的東西,幾個人也吃不了多少。
並且大家也不是天天回拿菜回去,隻是偶爾會拿一點而已。要是拿的分量多了,大家也會出錢來買。隻不過那錢就收的很隨意了,一把菜隨意的估一下,給個兩三塊錢就算了。
因為吳飛家種出來的菜,吃過的人都說很好吃,就是比起村裡那些自己種來吃、沒有用化肥的菜,也是吳飛家的菜味道要好。
所以現在隻要是吳飛家裡種了的菜,大家都不再去鎮上或者是開車來村裡賣菜的人那裡去買了,都改成來吳飛家裡買菜了。
用村裡那些三姑六婆的話來說:“自從買了吳飛家裡的菜,以前吃青菜像要他吃黃連一樣的孫子,現在也開始自己夾蔬菜吃了。以前可是從來都沒有主動夾過蔬菜的,經常隻吃雞魚肉那些東西。現在倒好,還會追著自己要炒青菜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