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油豆腐前,咱還得先去買點油。”
“要用什麼油?”
“菜籽油最好,能讓豆腐泡上色更好看,而且能提升口感和香味。”
“那直接去馮家堡買,馮家堡就有油坊。”
馮家堡就在羅家堡後塬坡上,相距不過三裡地,馮家堡有馮、董、張三大姓,作坊興盛,不僅有油坊,也有染坊、酒坊、香坊等。
三娘告訴李逸,“這馮家堡,馮家地多,董家勢火,張家丁多。”
馮家又分堡西馮和堡東馮,堡東馮就是本地馮家,堡西馮則原籍河東,這幾年才遷來的,可論財勢,堡西馮這外來戶卻比堡東馮,和董、張都要財多勢眾,擁地兩千多畝。
“這馮家堡的油坊不止一家,但這堡西馮家的油坊口碑卻最好,他家的油好,價錢也實惠。”
“那就去他家買。”
堡西馮家的家主馮六郎,也是禦宿鄉的兩個鄉佐之一,上次李逸上梁,他還派人送了一鬥白麵來賀。
三娘先把豆腐放到李逸家裡,然後領著李逸來到塬坡上的馮家堡。
堡子正好處在上下塬的大路上,西、南邊就是塬崖,崖下是羅家堡,東邊一條深溝,本地人都忌諱。
“那條溝叫死娃溝,沒事彆靠近。”
“為啥叫死娃溝?”李逸好奇居然會有這樣一個地方。
“許多娃生下來就夭折,都說這種娃怨氣重,不能葬進祖墳也不能埋在自己村子旁邊,於是咱這十裡八鄉的村子,若是娃夭折,便都埋到那條深溝裡,後來不僅剛出生夭折的埋那,就是沒滿二十一未成丁的,都叫短命鬼,也都埋那了,所以那地方被叫做死娃溝,據說那終年都見不到日頭,陰氣重的很,夜裡經常能聽到娃娃哭聲,”
說著說著,三娘似乎自己都害怕了,這六月天大太陽底下,都起了雞皮疙瘩,再也說不下去,臉都白了幾分。
李逸笑著與她挨近並排著走。
“彆怕,咱也不往那邊去。”
古代嬰兒夭折的多,很多產婦死於難產或產後感染,生孩子在這時代就是一道鬼門關,初生嬰兒的成活率也很低。
無逸當年也不知因何原因出生不久被人遺棄,好遇到趙老道把他帶回道觀撫養長大。
到了馮家堡,三娘領著他到了村中大道西邊。
這河東來的馮六郎,被人稱為馮半堡,就是因為他在原來的堡子西邊,建起了南北兩座大宅院,北院是一家的住宅,南院則是馮家的花園,兩個院子比原來的堡子還大。
甚至他家的南院,是依塬頭築土壘山而建,這山也因此被稱馮家山,路過的人,都會不由得看一看馮家的山。
李逸遠遠的也看到了馮家南院裡的土山,山上還有亭台樓閣,是這一片的製高點。
馮六郎除了這南北兩院,沿著村中馬路西邊,還修了不少作坊、鋪子。…。。
離著遠遠的,就能聞到油香、酒香。
三娘也常來馮家堡子賣豆腐,油坊的夥計們也都熟悉她,
“掌櫃的,這是李大郎,我們羅家堡的新村長,今天來找你買些油。”
馮家油坊掌櫃也沒戴襆頭,而是直接在頭上紮了塊巾子,挺精壯的一個漢子,聽到有生意上門,立馬上前迎接。
“早聽說羅家堡換了個新村長,一直想去拜見一下,就是一直沒空抽不開身。”
掌櫃的笑道,“我們油坊裡各種油都有,胡麻油、大麻子油、荏子油、紅藍花油、蔓菁子油,這些油裡胡麻油是最好的,不論是煎煮烹炸都最好,我們家的胡麻油有生榨也有熟榨的,你可以直接看的見,那邊正在榨的就是生榨胡麻油,這批榨的是黑胡麻油,黑胡麻比白胡麻出油率低一成,但更好·······”
李逸跟著去參觀油坊裡胡麻榨油,
看了一圈,他就發現一個問題,這唐代的胡麻油,並不是後世西北的那種胡麻油,而是芝麻油。唐人把漢代時從西域引入的芝麻叫胡麻,將芝麻榨的油叫胡麻油。
而他記得後世西北的胡麻油好像是亞麻籽油,
馮家作坊還有一種麻油,叫大麻子油,氣味較重,價格也比胡麻油便宜。
最好最貴的就是胡麻油,然後是荏子油,就是白蘇油,這種油色綠可愛,其氣香美,還有紫蘇油。
用掌櫃的話說,煎餅的話,荏子油比胡麻油差點,但勝過豬膏、大麻子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