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旨授太子正字(1 / 2)

長安西北,

涇州。

大秦皇帝薛舉率領隴右精銳一路南下,侵入涇州,主力屯於安定縣之折墌城,前鋒向高墌城逼近。同時左右兩翼,輕騎抄掠扶風郡和北地郡。

關中震動,長安不安。

百姓騷動,東西兩市糧店排起長隊,糧價飛漲,朝廷下令開常平倉放糧抑製糧價。

西討元帥秦王李世民也在這此時,迅速趕到了豳涇邊境的長武城。

軍旗獵獵,

長武城築於隋開皇中,為邊關要塞,其西便是淺水塬,秦朝大將蒙恬和太子扶蘇築城於淺水塬,便是高墌城。

李世民抵達長武後,便不顧風塵仆仆巡視城防。

“長武城周長五裡,城牆基寬三丈,頂寬七尺,高三丈,墊土夯築,東、西、北各一門,南門兩座,

城壕深五丈,闊三丈。”

李世民登上城門樓,長武城雄踞塬首,麵臨涇水,俯瞰通道,是長安北麵門戶。

“集結了多少兵馬了?”

大唐對外號稱是秦王李世民統兵十萬迎擊薛舉,但實際上李世民手裡並沒有這麼多兵。

薛舉這次是傾巢而來,不僅主力殺入涇州,而且還分兵左右兩翼,輕騎襲擊扶風和北地兩郡,大唐不得不分兵堵截,同時又還得麵對河東劉武周、洛陽王世充,以及山南的朱粲等勢力。

甚至是京北的稽胡部落雖在年初進犯時被重創擊退,但也還得防範。

“我們在涇州豳州集結了四萬人馬了,”行軍司馬殷開山在旁答道。

“不夠,”李世民搖頭,“薛舉來勢洶洶,兵鋒正銳,其麾下多是隴右精騎,我們四萬人不夠。”

他指著長武城,“東南曠原,西北大穀,城係土築,不能堅固,必須深溝高壘,加固城防,增建甕城,加深城壕,角樓也要增加。

在周邊,也要增加堡塞、烽墩。

我們要增加明碉暗堡,城壕要遍設尖樁鹿砦,嚴加防守。”

“還有,讓民夫加緊運輸糧草箭矢入城儲備,”

殷開山皺眉,“薛舉不過隋朝一校尉,用不著如此畏懼,他敢深入腹心,我等正好將他一戰滅之。”

“不可輕敵。”

李世民雖然年輕,可卻並不輕敵。他清楚知曉,薛舉的軍隊,大部份都是隋朝的隴右軍,擁有大量騎兵,實力強勁。

而他手上現在隻有四萬人,尤其是缺少騎兵。

若是在淺水原這樣開闊的平原作戰,李世民並不覺得有多少勝數,何況薛舉的兵力,是他的三倍。

殷開山出身陳郡殷氏,是隋朝秘書丞殷僧首之子,殷開山在隋朝為太穀縣長,政績挺卓越。太原起兵後,他被征召為李淵的大將軍掾,後調入李世民的元帥府任長史,破長安後,賜爵陳郡公,升丞相府掾,

如今是吏部侍郎的殷開山,是李世民的心腹,參謀預略,多有倚重。但殷的短處是他出身文官,在隋朝做了兩任縣長,雖然太原起兵後,跟著李世民從平西河,又西進略地扶風,南渡渭水擊敗衛文升,攻入長安。…。。

殷開山參謀輔佐還是不錯的,甚至他還曾奉李世民招撫流民很有成效,可還是不能掩蓋他並不擅長軍事這一弱點。

李世民掛帥招討,李淵給他安排的長史是宰相劉文靜和司馬殷開山。

但現在劉文靜卻不在前線。

李世民的表舅公,內史令竇威新逝,李淵把納言劉文靜急召回長安,這讓李世民現在少了一個重要的輔佐。

麵對兵鋒正銳的薛舉父子,

去年曾經擊敗過薛仁杲一次的李世民沒有輕敵,薛舉薛仁杲父子以勇武聞名,而他們統率的秦軍,實是隋朝的隴右邊軍。

那是當年滅吐穀渾奪伊吾,威震西域的那支隴右邊軍,兵強馬壯,不得不小心謹慎。

長武身後就是長安,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離長安僅三百餘裡了。

這裡絕不容有失,

李世民來到前線後,做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全力加固長武城,加緊在這裡屯糧。

此外,涇州城、高墌城也絕不容有失。

高墌城若失,長武也能獨存。

“須立即派兵增援涇州,並增兵高墌城。”李世民沉吟後下令,“長平郡王何在?”

身披銀甲的長平王、刑部侍郎李叔良上前,

這位是李世民的堂叔,李虎之孫,追封郇王李禕長子,宗室近支。李禕是李淵的親六叔,已經去世,生有六子,伯仲叔季德幼。李叔良是家中老三,李淵不久前冊封太子,並分封世民、元吉為秦王、齊王時,還同時冊封了九個宗室郡王,

其中就有長平王李叔良、新興王李德良兄弟倆。

做為關隴名門子弟,李叔良也是擅騎射懂兵法的,李唐開國也是立了不少戰功。

雖算不是什麼上將,但畢竟是自家人。

“請長平王立即帶兵前往涇州鎮守。”

“驃騎將軍劉感,”

“末將在。”

“命你為涇州鎮將,協助長平王鎮守涇州。”

“你們的任務隻有一個,堅守涇州,城在人在。”

李世民給兩人分兵八千,要求就一個,守城。

劉感是一員猛將,是匈奴人,北魏高昌王劉豐的孫子,隋朝時就是禁軍將領了。選他協助李叔良,就是倚重他的統兵經驗。

李叔良做為宗室郡王坐鎮,再配一個猛將協助,隻是守涇州城應當夠了。

畢竟李世民親自坐鎮長武,相隔並不算遠。

“殿下,屬下願意前往高墌城鎮守。”殷開山主動請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