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江安晚報(2 / 2)

這供銷社幾個售貨員裡,就數她的嘴皮子最厲害,這錢,她還就拿定了!

想想,賣出去一件就能有一毛的提成,她要是能一天賣出去三件,一天三毛,一個月就有九塊錢提成,加上她自己的工資和正常提成,一個月少說也能拿個四五十。

養一個閨女,還不是綽綽有餘。

售貨員是躊躇滿誌,拿著顧豐剛才給她的紙就開始記,想掙錢,光是念還不行,最好是能背下來,客人問起來,至少不能磕磕巴巴的吧。

有了第一家供銷社的成功經驗,接下去,顧豐很快就跑完了剩下兩家供銷社,中途順帶還又給談成了另一家供銷社,答應幫忙代銷。

沒過幾天,郵遞員來長橋大隊送信,薑琴看了眼信封上蓋著的戳——江安晚報。

江安市第一機械廠家屬區。

一如往常,一到早上七八點鐘,整個家屬區都從寂靜中活了過來。

家屬區一樓的李家也是如此。

李家跟現在很多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一樣,家裡大人都有工作,小孩兒就靠退休的李母帶,一大早,李母光是要應付家裡這群最小才剛幾個月大,最大的也才四歲的孫子孫女,都花了足足有一個多小時,等到能上桌吃早飯的時候,飯都冷了。

吃過了早飯還沒完。

四歲的大孫子要送去廠辦幼兒園。

三歲的大孫女要送去育托班。

這兩個地方還不在一個方向,李母急匆匆把孩子抱上自行車後座,一邊擔心孩子摔著,一邊還得趕時間。

送完回來也不安生,家裡還有幾個小的,得看著他們不能讓他們出家屬區的院門。

懷裡還得抱著才剛七個月大的小孫女喂米糊。

等到終於有閒心的時候,她也沒力氣出門了,隨後拿了桌邊的晚報一邊扒拉著飯一邊翻看。

這一翻看,還真讓她翻到了一篇挺有意思的文章。

文章一開始就是主人公從酣睡中醒來,被一塊媽媽拿來的熱乎乎的毛巾擦臉。

李母乍一看還忍不住皺眉。

多大了,怎麼還讓媽媽伺候著洗臉。

結果下一段就通過媽媽的口吻解釋了主人公的身份——一個剛剛一歲多的小孩兒。

李母都不由得“啊”了一聲。

竟然是以一歲半孩子的第一視角來寫文章的嘛?

原本隻是隨便看看,這下李母還真看進去了。

這是一篇以一歲半小主人公的第一視角展現一個生產隊裡普通家庭的一天的故事。

從早上小孩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被媽媽收拾好放進小推車裡,再到被奶奶推著小推車出門,送哥哥姐姐去育紅班。

再到嬸嬸推著嬰兒車和媽媽一起去上工。

嬰兒車和小推車就放在長輩一眼就能看見的樹蔭下。

下了工,媽媽再推著小推車去育紅班接哥哥姐姐回家。

看似是很平常的孩子的一天,但一路上主人公的媽媽嬸嬸和村裡人的對話,是在歌頌解放以後,農者有其田的國家政策。

寫孩子在樹蔭下看到的生產隊開墾土地的景象,是在歌頌農民群眾辛勤勞作,吃苦耐勞的精神。

寫公社育紅班和掃盲班,是在寫公社乾部的一心為公,推進基礎教育。

文章最後,作者還借小孩兒奶奶的口誇了一句涇陽縣第一家具廠做的這種小推車和嬰兒車對於解放家庭婦女的雙手雙腳的重要性。

雖然通篇是在歌功頌德,但難得的是,文章用詞妙趣橫生,對話和場景熟悉得能叫人看了會心一笑。

反正李母不懂那麼多大道理,隻知道,這文章看了,能叫她心裡鬆快。

看完,她除了生產隊裡那些田園牧歌般美好的生活,腦子裡就記住了幾個字——涇陽縣第一家具廠。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