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想要發展,當然不可能單單依靠農業,商業和工業才是城市發展的核心,這些商人的出現以及工坊的建設就說明蜀郡正在按照李藎忱的規劃在平穩的發展。
商人逐利,如果不是因為他們在這裡看到了利益,也不可能雲集在這裡。蜀錦本來就是天下出了名的織錦,即使是在三國時期,蜀國和魏國處於敵對狀態,魏國高層對於蜀錦也依舊是趨之若鶩,甚至不惜一切代價隻為了爭奪幾塊美麗的蜀錦。
在之前的戰亂之中,蜀錦顯然已經逐漸被人遺忘,畢竟吃飽飯才是當務之急,而現在蜀錦重新出現,說明蜀郡已經開始恢複元氣。天府之國、富饒之地,李藎忱相信隻要管理得當,蜀郡肯定會以很快的速度發展起來。
作為一個後世人,李藎忱很清楚應該如何建立一個龐大而完整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近似於現代化的國家,當然如果從這個時代的角度出發的話,或許用“王朝”來稱呼更合適一些,至少李藎忱還沒有想著有一天能夠建立一個共和國之類的政權,自己有幾斤幾兩他還是很清楚的,而這個時代的人們會不會支持他,他更清楚。
本來這就不是適合“家天下”的封建社會的理念,在全民教育和素質沒有達到相當的高度時候,就算是真的想要建立一個共和國,最後的事實恐怕也是造成毒菜,畢竟民智還未開化,如果強行推動一些超出時代的思想和製度,隻會讓一切適得其反。
李藎忱並不介意將自己關於後世社會建設的思路寫下來,但是他並不打算就在現在落實下去,畢竟這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隻期望後來人能夠意識到這些東西的重要性,然後將它們變成事實,而不是讓偌大的華夏閉關鎖國最後被動挨打。
曆史上每一個人都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同一個時代中也是如此,也隻有這樣才能支撐起一個輝煌的時代。李藎忱不求自己能夠將所有事情做好,隻求自己儘力而為、問心無愧。
話說回來,李藎忱現在在保證農業的同時開始抓緊發展商業和工業,是因為他清楚無論是想要建設和發展社會的哪一個方麵,都離不開錢財,教育也好、醫療衛生也罷,沒有足夠的錢財支撐,那麼無論怎麼發展都不可能取得好結果。
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後世的口號,放在這個時代中簡直就是個笑話。沒有足夠的地盤、沒有充足的錢財,李藎忱用什麼去發展教育?所以他必須要抓緊賺錢。
這也是為什麼李藎忱衝到襄陽之後就不得不停住腳步,並不是因為糧食不夠了,這隻是一個小問題,如果李藎忱想要解決的話並不是沒有途徑,要知道巴蜀今年秋收的糧食,李藎忱可沒有怎麼征集,主要都在民間消化掉了。
這主要還是因為李藎忱考慮到巴蜀的民眾剛剛經曆去年的戰亂,再加上還有很多是剛剛從山上下來的巴人,所以李藎忱並沒有打算在第一年就收重稅,一來是為了給這些百姓一些好印象,二來也是為了讓他們在經曆了顛沛流離之後能夠有些積蓄。
華夏百姓最是安土重遷,隻要家中有了足夠積蓄,一般都會選擇安心留在這裡,最終生兒育女、繁衍生息,這也是華夏民族能夠不斷地對外擴展、不斷的掙紮求生、不斷的同化外族的根本所在。他們就像是沙漠之中的胡楊,隻要能夠找到立足之地,就能在這裡紮根千年。
強大的文化自信心和包容性、強大的吃苦耐勞和繁衍生息能力,最終讓華夏民族沒有淹沒在滾滾的時代大潮之中,反而不斷的擴張、不斷的將一片片荒蕪改造為良田屋舍。
這也是最讓李藎忱欽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