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組建錢莊,那麼官府能夠提供的恐怕隻有信譽保證,錢是一點兒都沒有的,所以如果這個時候能夠積極的站出來支持李藎忱,那麼以後李藎忱肯定也不會虧待了他們。
同樣,對於李藎忱來說,想要經濟發展就得讓錢財流動起來,如果這些財富永遠都是集中在這些世家的府庫之中,那麼世家永遠都是這樣富裕,而百姓永遠都會那麼貧困。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場景李藎忱絕對不允許出現在自己的治下。
可是大家族儲存錢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誰都希望家裡能夠多有點兒錢,有錢才有底氣。因此李藎忱必須要改變他們的這種觀念。
一旦市場上沒有足夠的錢財,那麼官府就不得不鑄造更多的錢幣來防止貧困和物資不流通,同時更要防止以物易物的現象出現。當百姓開始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來交易的時候,就說明他們已經自動將作為中間商來提供錢幣的官府忽略掉了。
當百姓已經習慣於他們的生活中沒有官府的存在時候,甚至習慣於官府帶給他們的隻有無窮無儘的稅收時候,那麼一切就已經變得不可挽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一個地方出現叛亂而官府無力鎮壓,那麼另外一個地方肯定也會緊接著揭竿而起。
曆史上的隋煬帝是因為不作為和殘暴才被百姓推翻的麼?李藎忱認為肯定不僅僅是這個原因,隋煬帝雖然窮奢極欲,但是無論是開通運河還是遠征高麗,實際上都是為了維持國家邊境的穩定和促進國內南北經濟的溝通交流,這絕對不是什麼壞事。當年的漢武帝為了討伐匈奴,將文景之治積攢下來的所有財富都揮霍的差不多,百姓窮苦更勝文景時期,可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百姓心中名揚千古的一代帝王。
在李藎忱看來,或許經濟因素才是導致隋朝最終分崩離析的罪魁禍首。修建運河絕對是功在千秋,但是修建時候高額的開支導致隋朝政府已經入不敷出,想要在短時間內依靠這條運河得到利益是不可能的,更何況遠征高麗屢屢失敗再加上楊玄感的叛亂等等,最終隋朝是亡在了缺錢而隋煬帝卻不會賺錢上。
甚至楊玄感的叛亂李藎忱都有理由懷疑,會不會是國庫的虧空倒是當時的隋朝官府加大了對於世家的搜刮,否則當時至少也已經算皇親國戚的弘農楊氏沒有理由鋌而走險——當然了弘農楊氏自從發家一來就不缺膽大包天的人。
當然這些隻是推測,畢竟在古代關於經濟的並沒有人那麼重視,也就導致留下來的記載隻有隻言片語。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或許可以印證著一點,就是隋朝的三大糧倉。
洛口倉和回洛倉囤積的糧食一直到唐朝都還能沒吃完,可是倉城之外,卻是餓殍滿地。隋朝如此囤積糧草當然也是出於戰略和國家穩定的考慮,可是他們卻忘記了百姓並不是隨時都有糧食吃的,變幻不定的天氣會影響他們的歲收,當收成不好的時日太久,為了生存,百姓肯定會鋌而走險。
如果囤積的糧草不能讓百姓生存,那麼囤積再多也沒有用。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錢財不流動、如果李藎忱沒有辦法利用現在的錢財創造更多的財富,那麼他的根基必然就會受到撼動。所以李藎忱必須要想辦法讓各個世家以及官府府庫之中的錢財都流動起來,富足於民而不是藏富於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