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中國古代,琉璃長期以來都是貴族才能享用到的,紫禁城在修建的時候就用類似的辦法燒製了琉璃瓦作為皇室尊嚴的象征,也從而完美的詮釋了“金碧輝煌”這四個字。
不過在曆史上,琉璃出現的時候已經是宋代,而到了大規模使用則是在明清,然而一直到清代末年,中國的琉璃也一直沒有出現類似於玻璃那樣透明的產品,更或者說長期作為觀賞品的琉璃,富有顏色顯然要比透明來的好看。
而且因為玻璃本身容易碎裂的原因,人們對怎麼應用一向不太感冒,甚至還有一句詩來形容“彩雲易散琉璃碎”。
所以當李藎忱看到琉璃的時候,饒是他已經習慣了遮掩自己的秘密,這個時候也險些脫口而出。不過還好沒有說出來,否則恐怕就真的很難解釋了。
工坊無意之間燒製出來琉璃,實際上也在情理之中。這主要還是因為李藎忱一直在鼓勵工坊利用現有的條件對產品進行探索和改進,並且積極研究勘探隊伍從南中等地帶回來的新礦產。
歸根結底李藎忱就是在鼓勵工坊的創造性。
創造力是工業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李藎忱想要讓巴蜀不再局限於農業,那麼就必須要鼓勵工匠們的創造力。
李藎忱從來不認為華夏民族是缺少創造力的民族,四大發明以及其餘令後人津津樂道的機械創造都足以證明這一點,在創造力上,大陸文明同樣不亞於海洋文明。
至於為什麼華夏文明最後卻逐漸失去了創造力,甚至到了清代末年已經開始到了故步自封的地步,在李藎忱看來這主要是因為缺少足夠的外界壓力。
在漢唐的時候,實際上華夏民族的疆域就已經拓展到了四麵的邊界,東邊是大海,西邊是戈壁和高原,北麵是雪原,南麵是充滿瘴蠻之氣的熱帶雨林,甚至可以說整個神州大地上所有適宜生存的地盤都已經被華夏民族囊括在手中。
這也是為什麼大漢“以強亡”。
實在是沒有對外擴展的餘地時候,內部矛盾自然就會激化。
而到了明清時期,同樣也是一樣的問題,甚至到了清代,原本的北方威脅都已經消失,統治者很容易就進入了故步自封的地步,比如某個自封“十全老人”的皇帝。
這種沒有外來壓力的故步自封自然而然導致了創造力的流失。當大家滿足於現狀的時候,就無從談起創造,更何況滿清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對於這些奇巧淫技也是多加打壓,這種由上而下的阻攔自然就徹底扼殺了華夏繼續自發向工業社會邁步的可能,而那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就隨之死亡。
相比之下,狹小的歐洲注定了上麵的人們隻能為了爭奪小小的地盤而拚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才能創造出來更有效的賺錢和殺敵方法就變成了比溫飽更重要的問題,甚至可以說隻有有了錢、打敗了敵人,才能保證自己的溫飽,所以強大的外界壓力讓他們沒有辦法喪失掉自己的創造力。
因此說華夏民族是得天獨厚也好、是命中注定也罷,但是不能說這個民族就不存在創造力。
看著眼前的琉璃,李藎忱一時間有些感慨。
自己一定要將這個民族帶出這個注定的命運。
ps:本章節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