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和霍去病的事情原本以為都要被遺忘在史書中了,沒有想到現在陛下竟然把這些事情抬了出來。”楊素看著點將台上剛剛聽了課之後“鬥誌昂揚”的將領們,一時間感覺有些奇怪。
實際上這樣的曆史典故對於出身世家的子弟們來說並不算什麼,甚至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但是對於這些出身各異,甚至可以說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的士卒們來說,這樣的老生常談顯然也非常有吸引力,楊素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有多少用處,不過至少從現在來看還是成功把軍隊的士氣調動起來的。
大漢的軍隊,並不缺少利益的鼓動,一場場勝利已經能夠確保將士們可以獲得足夠的錢財和軍功,但是卻缺少另外一個內容,就是精神上的鼓動。將士們現在征戰實際上還在是因為李藎忱的百戰百勝而作戰,他們相信李藎忱可以帶著他們走向勝利,這是最大的精神力量。
可是這樣的精神力量中就是不長久的,李藎忱自己不確保什麼時候就會出現失誤、就會“神話破滅”,更不能說讓這種精神的力量繼續延續到下一代。
縱觀曆朝曆代,隻有將士們知道為什麼而戰、為什麼要戰,才能夠真正保持一支軍隊的高昂士氣。且不說現代的,那都是所有人清楚地事情。
從先秦時代開始,商鞅變法第一次闡明了秦人要乾什麼,就是要捍衛國家,就是要“共赴國難”,告訴老秦人要為了生存而戰,所以黑色大秦崛起於關中、得以橫掃六合;而到了漢代更不用說,衛青遠擊漠北也好,霍去病封狼居胥也罷,都是為了殺匈奴,都是為了捍衛這個國家,讓籠罩在漢人頭頂上四代人的陰雲徹底散去。
可是之後呢,到了唐代中後期,朝廷和藩鎮之間矛盾激化,到了宋代,軍隊更是成了發配之地,士卒們進入軍隊已經沒有了一個可以效忠的對象,沒有了一個可以堅持他們向前進的精神力量,他們單純隻是為了軍餉而戰,隻是為了那可能根本就落不到他們頭上的軍功而戰,他們感受不到開疆拓土的榮譽和追亡逐北的使命感,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自己作為軍人不能臨陣逃脫的恥辱感。
到了明末乃至清代,自然更甚。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李藎忱這樣大肆宣講衛青、霍去病乃至趙子龍和陳慶之的事跡不現實,可是李藎忱知道短短的幾代人之間,一支軍隊就會因為沒有奮進的目標而墮落成什麼樣子。不能一直渴求一支軍隊會有名將層出不窮,而且曆史證明,就算是真的有名將誕生,一旦他的思想和策略等等完全落後於時代,那麼他就算是名將也不過隻有任人宰割的命運。
從當初的跨越蔥嶺到後來的兵敗潼關,一代人之間,唐軍發生了什麼,李藎忱很清楚。這支軍隊可以承受勝利,但是無法承受失敗。所以李藎忱需要一支能夠不畏懼犧牲、堅決向前的隊伍,這樣才能讓他和他的後代支撐著這個王朝將浪潮席卷向更遠的地方。
飲馬波斯灣,曆史上大唐的全盛啊!
“這未嘗不是好事。”楊約站在楊素身邊,低聲說道。
“這當然是好事。”楊素哈哈笑道,“某都感覺某的身上有用不完的力量,封狼居胥,燕然勒石,那可是真的名垂青史啊,某楊素這一輩子能做到這一點,弘農楊氏的列祖列宗都會自豪的!”
楊約有些詫異的看著楊素,自家這個兄長一向是沉穩的性格,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家中的老頭子們果斷的讓楊素在年紀輕輕就坐在了家主的位置上。而事實證明楊素也的確是這樣的人,喜怒不露,雖然不過三十多歲,卻深有城府,帶著弘農楊氏這個龐大的家族一步一步的從二十多年前楊愔被殺的陰影之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