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這邊負責主持談判的楊素和陳叔慎雖然不對付,但是口徑是完全一致的。
割地,賠款,稱臣!
割地,割什麼地?潼關以內,全部關中之地。
賠款,賠什麼款?河北半年賦稅。
稱臣,稱什麼臣?宇文憲奉大漢天子李藎忱為帝,李藎忱封宇文憲為王,宇文憲向大漢俯首稱臣。
宇文憲自然是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條件的。他的條件也很簡單,同樣也不是大漢能答應的。
不割地,不賠款,大漢奉還大周皇帝宇文贇,雙方互為兄弟之國。
要是楊素和陳叔慎答應了這樣的條款,那麼他們兩個回去之後就可以告老還鄉了,否則還有何麵目見人?
不過有分歧歸分歧,在如今的局勢下,不談是不可能的,所以也隻能咬著牙關談,努力為自己這邊再爭取到一絲一毫的利益。
經過兩天的口水戰,雙方在充分交換了意見、表達了看法、理解了對方的立場之後,總算是有一點成績了。
大漢的割地、賠款和稱臣變成了割點地、賠點款和不稱臣。
所謂割點地,就是宇文憲向大漢移交華陰,但是保留潼關的控製權。所謂賠點款,就是宇文憲可以支付漢軍駐紮鴻門半個多月來的糧草軍餉,並且願意接受漢軍就鴻門之戰的死傷開出來的撫恤金。而不稱臣,就是很單純的字麵意思,宇文憲不向也不可能接受向大漢俯首稱臣,不過在大漢提出的歲幣概念上,宇文憲倒也願意向大漢退讓。
歲幣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雖然這種概念最終誕生在總是要向外族低聲下氣的宋代,但是實際上在漢代對外和親的過程中就已經有給敵人貢獻錢幣的說法,隻不過這種恥辱的事,大家也就是心知肚明罷了,很少有人拿出來張揚,自然更不會說給這種上貢起一個好聽的名字。
畢竟北周大軍主力還在,宇文憲多少都還有一戰之力,如果李藎忱不想和宇文憲拚個你死我活,那麼最好還是不要逼迫宇文憲越過底線,因為那個時候宇文憲更有可能會選擇和李藎忱打個你死我活。
宇文憲能夠允許向李藎忱繳納歲幣以及割地,實際上就已經是非常大的退讓了,現在可不是李藎忱想打而宇文憲不想打,既然大家都不想打,那麼實際上大家是處於對等的位置上的,此時宇文憲願意讓步,李藎忱也不可能逼迫的太緊了。
因此最後楊素他們還是很容易和劉休征達成了一致,並且最終請求李藎忱定奪。
“啟稟陛下,雙方和約總共二十條款。”楊素大步走到李藎忱身邊,將手中已經擬定好的條款交給李藎忱。
李藎忱之前就已經得到了楊素的報告,這個時候也就是走個形式翻看一下。
宇文憲承諾在十天之內調走華陰的大軍,向大漢和平交接華陰,同時承諾將大漢和北周共同計算好數目的錢財和糧食在半個月之內於華陰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