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九章 老將軍的謝幕之戰(1 / 2)

權傾南北 然籇 3356 字 10個月前

當北周騎兵衝到五百步距離的時候,漢軍已經形成了兩翼在後、前鋒和中軍在前的陣型,從之前的進攻陣型一下子變成了防守陣型。

而漢軍弓弩手們也毫不吝惜於向敵人傾瀉箭矢。

北周騎兵靈活的在箭雨之中輾轉騰挪,同時開始還擊。

他們已經做好了自己會首當其衝的心理準備,即使是後方的步卒還沒有跟上來,他們也絕不畏懼於向敵人發動衝鋒。

“騎兵出擊!”淳於量的命令再一次下達。

早就已經看的不耐煩的於璽,帶著漢軍騎兵如洪水傾瀉,徑直繞過漢軍左翼,向北周騎兵的側後方包抄。

北周騎兵是分作兩隊的,左右各兩千人,目標也非常明顯,就是漢軍的左右兩翼。而於璽麾下的騎兵隻有兩千人,就算是迂回也隻能進攻一邊的側翼,於璽選擇是的漢軍左翼外的敵人,這也就意味著當漢軍左翼能夠和自家騎兵夾攻敵人的時候,右翼要單獨承擔敵人騎兵的突擊。

漢軍左翼外的北周騎兵果斷的放棄了衝擊,調轉馬頭迎戰漢軍騎兵,而漢軍左翼緊跟著殺向北周騎兵的背後。漢軍騎兵的陣型也從原本稀稀拉拉的線型,變成攔截用的弧形,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攔住想要突出去的北周騎兵,然後和自家步卒一起完成包圍。

兩千對兩千,對於已經習慣於以少戰多的漢軍騎兵來說,可不算什麼艱巨的任務,尤其是他們手中的馬槊,或許顯得有些笨重,但是在逼迫敵人和掌控形勢上,卻頗為好用。

和一般更傾向於通過騎兵的突擊能力和簡單的迂回包抄來完成對敵人快速打擊的草原騎兵不同,漢人在作戰的時候更傾向於使用陣法和計謀,通過控製和改變戰場形勢,一點一點的讓勝利天平向自己傾斜,這也就是所謂的“兵法”。

馬槊長而笨重,對於以速度見長的草原騎兵來說,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好的選擇,當雙方距離足夠近的時候,馬槊可比不上馬刀來的靈活,因此漢軍將士在那時候一般都會選擇用橫刀對敵。而馬槊的主要作用,實際上是在騎兵衝鋒和即將接敵的時候,利用長度優勢先對敵人造成殺傷,同時逼迫敵人轉換陣型,以讓戰場節奏落入我方手中,為接下來的布陣和變陣創造條件。

可以說馬槊就是這麼一個典型的為排兵布陣而生的武器,現在它們也起到了作用。

北周騎兵不得不後退,而他們的身後,大隊的漢軍步卒已經壓了上來。

元諧很果斷的再一次派遣一隊五千餘人的步卒趕過來增援,隻不過漢軍左翼人數眾多,淳於量的反應也不慢,徑直下令抽調出來七八千人,這足以攔住他們的去路。

左翼的戰局向著對漢軍有利的方向移動,但是漢軍右翼可就沒有這麼輕鬆了,他們需要麵對北周騎兵的突擊,而從元諧隻是抽調出來五千人支援左翼戰場就可以看出,元諧的目標,也在漢軍右翼。

元諧寄希望於自家的那一隊騎兵和五千步卒能夠拖延住戰局,並且把進攻的重點放在右翼,北周大軍緊跟在騎兵之後壓上去,聲勢浩大,甚至就連元諧的親衛隊,也都直接投入到了進攻之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