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對鮮卑政權,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認同感,對於朝廷的忠誠更多的是出於家族利益的考量,真正有如王猛這樣的人物還是少數。楊愔、崔浩等人,背後未嘗沒有為家族考慮,甚至就是為了家族的榮光才會努力為鮮卑人效勞。
曆史上楊堅上位之後,很快就獲得了朝堂之上絕大多數漢人官員的支持,漢人官員憑借自己龐大的數量和背後的世家力量,壓製住了想要反撲的鮮卑世家,最終幫助楊堅完成了從鮮卑政權到漢人政權的過渡,而“普六茹”這個名字也成了過去式。
漢人的強大和不忠,自然是鮮卑統治者們不想看到的,所以在北方的漢化已經進行到很深的層次上、乃至於鮮卑和漢人已經越來越難以區分的時候,從宇文泰這代開始又反其道而行推行鮮卑化和去漢化,乾脆從根本上避免鮮卑人失去對自己民族的認同感。
這自然也引起了漢人不小的抵製,隻不過在強權之下,這種抵製終究隻能隱忍不發。
等到楊堅上位,再到李藎忱入關中,鮮卑化進程自然就不了了之。而現在李藎忱要做的就是繼續完成之前的漢化,把鮮卑人徹底融入大漢之中。
在李藎忱的構想中,未來的大漢應該是諸如曆史上的大唐那樣東西方交融、民族融合的龐大帝國,因為隻有開放和走出去以及引進來,才能讓大漢有更大的雄心壯誌開拓整個世界。
火藥和工業化,李藎忱都已經帶給這個時代了,甚至就連後世的金融體係都一並帶來了,在工業產能過剩和資金需求的前提下,大漢不可能止步於曾經漢帝國的疆域,注定還會越過大洋向東、向南,會穿過蔥嶺繼續向西!
因此鮮卑人作為未來大漢的有機組成部分,要抓緊融入大漢,這也有利於以後李藎忱建立對山東、河北等地的統治。
而能夠代表鮮卑人的,沒有誰比元氏更加合適了。
北魏皇族的血脈,意味著他們是鮮卑人最正統的代表。
而如果元氏先主動融入大漢並且在大漢的朝堂上占據一席之地,那麼剩餘的鮮卑人,自然也會放下戒心。
同時對於楊素和楊素背後的北方世家來說,鮮卑人怎麼著也都在北方世家廣義的範疇之內,大漢能夠積極吸納鮮卑人,北方世家當然是樂見其成的。
“妙算不妙算尚且不知道,但是元氏應該會清楚要怎麼做。”李藎忱淡淡說道。
民族融合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和平的民族融合基本很難實現,往往民族融合的背後意味著無數的家破人亡和戰爭,因此如果讓李藎忱說曆史上什麼話是最殘酷的,恐怕就是“民族融合”這四個字了。
現在李藎忱想要通過和平的手段接納鮮卑人,卻不知道鮮卑人到底會不會給這個麵子?
不過至少最會看風使舵的元氏,應該是會積極配合的。
這種事,隻能一點一點慢慢地來了。
“宇文憲現在還沒有什麼動靜麼?”李藎忱想到了自己還有一個最大的對手存在。
楊素搖了搖頭:“楊堅兵敗之後,宇文憲原本前出的各路兵馬都已經依次退回,同樣我們這邊白袍也停止了原定的行動,爭取不至於暴露出來太多人手。”
李藎忱微微頷首,宇文憲現在也是小心翼翼,雙方都在避免爆發大戰,因此他謹慎的退兵也在情理之中。
而楊素緊接著說道:“陛下,陛下駐蹕長安已經半年,眼見就要正旦,陛下可要準備班師回朝了?”
李藎忱怔了一下,的確,長安可不是大漢的都城,李藎忱作為皇帝一直待在長安也說不過去。戰事既然已經結束,按理說應該返回建康府了。
但是長安這邊,李藎忱也不是很放心啊······
“此事明天召集百官商議。”李藎忱斟酌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