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腸刮肚的想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經世濟民?”
不行。
李藎忱並不打算拾人牙慧,更不打算讓曆史變得這麼詭異。
畢竟擁有這個名字的人還沒有出生,甚至他的父親現在都還是一個書院裡的學生。
李藎忱沉默片刻,沉聲說道:“便叫‘滄海’吧。”
樂昌有些驚訝,李滄海?
這倒是一個大氣的名字。
而且陛下起這個名字,喻義在哪裡?
滄海,茫茫大海,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個遙遠的存在。不過對於李藎忱來說,滄海,才是大漢下一代人應該努力的目標。
李藎忱並不奢求著自己這一代人就能完成對北方草原和南方大海的征服,隻要自己能夠帶著大漢向北走到草原上,他就已經心滿意足了,而繼續向南,則要交給下一代人了。
任何一個龐大帝國的出現,都不是隻是因為一代人的努力。如果一個帝國和王朝的奮鬥全部都牽係在一個人的身上,那麼最終其強大也不過是曇花一現,最有代表的當然就是亞曆山大的帝國,亞曆山大這一代人去世後,亞曆山大帝國也就灰飛煙滅。
同樣在東方也有大秦帝國這樣類似命運的王朝出現。
既然要避免二代而亡,那麼第一代、也往往是最雄才大略的那一代君主——當然諸如漢武帝、明成祖這樣的人物不算,要提前製定好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如曆史上從劉邦到文景兩代皇帝,漢朝向北解決匈奴、然後向西北發展的國策就已經初現雛形,之後深刻的影響了整個大漢帝國甚至整個華夏的曆史。
而唐代也是這樣,從李淵到李世民,唐代向北、向西發展的國策就已經定下來,之後唐高宗、武後以及唐玄宗,都是在遵循這樣的國策一步一步的帶著大唐走向全盛。
李藎忱有信心趁著自己尚且年輕,帶著大漢解決掉北方的敵人、並且開始向西北發展,但是他並不傾向於一路向西越過中亞,因為作為一個後世人,李藎忱很清楚在未來的前進征途上,大漢將會遇到怎樣的敵人,又將會麵臨怎樣的困境。
西域,大漢不會放棄,但是西域以西,越過蔥嶺之後的中亞,李藎忱並不認為大漢應該傾儘人力物力去征服,因為冰河期的影響,中亞勢必將會更加荒涼以及乾旱少雨,這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裡麵就可見一斑,再加上西域還有反複不定的昭武九姓、大小勃律以及注定會衰亡的波斯和崛起的大食,都意味著大漢到時候或是不得不以舉國之力放在保衛遠在天邊的土地上,或是不得不放棄幾代人的努力。
唐朝的經驗甚至是西域將士的血淚教訓,李藎忱打算好好地吸取。
幾代人的努力,不能荒廢在這個上麵。
因此李藎忱認為之後還是要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