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官府之間以及社會各界之間的交流往來越來越多,因此有過出遠門經驗的人自然也就更容易得到賞識和任用,更何況南中乃是公認的荒蕪之地,能夠在這種地方工作過,說明此人也必然吃苦耐勞。
而且隨著大漢的富強,人們對於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越來越高,這種投身於荒蕪落後地方建設的行為,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在這個時代,這種尊重隻會更加強烈。
因此來南中的社會各界人士越來越多,讓南中的發展也進入了快車道。
任何一個初來乍到的人,看著南中這些龐大的城池、熱鬨的集市還有星羅棋布的工坊和商號乃至於學院,恐怕真的以為自己來到了中原或者江南。
相同的場景其實不僅僅出現在南中,還出現在巴蜀、出現在西北,出現在每一個曾經寂寥無人煙的地方。這個時代的華夏人、準確說是大漢人,正煥發出來昂揚的鬥誌,向前開拓進取。
這個經曆了三百年戰亂和分裂的民族,分外珍惜現在越來越近的和平,也愈發的想要將這三百年的困頓都發泄出來,所以他們努力工作、努力拚搏。
華夏民族是世界上公認的吃苦耐勞的民族,當他們發現通過自己的雙手可以獲得財富,那麼他們絕對不會偷懶耍滑。
現在的大漢,有軍隊在外部保護,有朝廷和律法在內部作為依靠,吃苦耐勞就能夠換來足夠的財富,因此每一個漢人都願意拚命進取。
漢人的勤奮自然也帶動其餘蠻夷部落的人們更加拚命工作,畢竟他們也不想讓漢人逐漸替代他們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主人。
因此即使是在這些大漢的邊陲地區,也一切都是生機勃勃的樣子。
“杜兄,”看到杜齊站在這裡,正帶著一群小子在山下采摘什麼的一名年輕人大笑著招了招手,“彆來無恙!”
杜齊急忙上前一拱手:“梅兄,沒想到在這裡遇到你了。”
眉州梅修,是眉州梅氏這一代頗有才華的一個,當初杜齊在巴蜀的時候就和梅修有來往,兩人相談甚歡。梅修在當時也沒有恪守漢夷之彆,和杜齊引為知己,後來李藎忱入巴蜀,眉州梅氏雖然不算什麼豪門望族,但是也跟在峽江唐氏等等後麵投靠了李藎忱,眉州梅氏在治學上頗有造詣,所以當初成都書院成立的時候,眉州梅氏就有不少人前往成都書院教書,為大漢文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現在大漢開始建設南中,梅修這個新一代之中的佼佼者也是身先士卒,入南中擔任起來組建南中書院的重任,不用說也知道,梅修周圍的這些小子們都是新入學的南中學生。
這些學生都身穿漢服,紮著頭髻,完全就已經是漢人模樣,但是他們的腰間都彆著一把砍刀,這應該是漢地子弟唯一的不同了······
當看到杜齊以及杜齊左右那些渾身甲胄的親衛的時候,這些南中學生都下意識的握住了自己的刀柄,似乎這些人要是真的敢於把自己的老師怎麼樣的話,那他們就衝上去直接拚命。
“大家快去尋找老師說過的草藥吧,”梅修揮了揮手,“老師遇到了一位好友,和他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