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這就是軍方、白袍以及陛下早就已經打算好的計劃,現在隻不過是在演戲罷了。
以唐亦舜為首的官員們不得不承認,陛下和陳禹他們的演技還是非常不錯的,隻可惜事情進展的實在是太順利了,順利到文官們甚至都沒有回過神來,事情就已經完全敲定下來了。
隻要有一點政治嗅覺的人,自然就能夠意識到事情肯定不對勁,這完全就是一個圈套。但是事已至此,就算明知道是圈套,也隻能咬著牙認了,更何況軍方也並不是沒有一點兒為文官們考慮,至少是給了他們好處的,滿足了他們對安南的短期內的需求。
當然了,如果軍方什麼都不為文官考慮的話,不用文官說話,李藎忱肯定也會不滿意。
軍方也不能表現出來的太強大,這會引起李藎忱的警覺,李藎忱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在短時間內、尤其是在北方戰事還沒有結束之前,能夠短暫的對文官占據上風的軍方,因為這樣才能在北方戰事再度爆發的時候憑借著軍方在朝堂上微弱優勢快速做出反應,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李藎忱會坐視軍方坐大。
盛唐為何而亡,軍閥割據也。
李藎忱至少自己不會重蹈覆轍,至於後人,兒孫自有兒孫福。
文官們齊齊表示同意,李藎忱呼了一口氣,至少現在有自己在,朝堂上不會出現撕破臉皮的事情。
李藎忱對文武官員之間的矛盾還是有些擔憂的,因為現在的大漢剛剛完成從世家世襲製度向普通的官僚選拔製度的轉變,這也是整個大漢的朝堂最脆弱的時候,通過科舉製和書院選拔支撐起來的新製度還不完善,甚至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現在大漢朝堂上的高級官員主要還都是當初九品中正製選拔出來的。
在這種情況下,最容易出現一些差錯。曆史上的唐朝就曾經出現武將弄權的事情,而緊接著在宋代,對於武人的防範又導致文官手握重權,最終導致宋代文弱為曆朝之冠,實際上一直到明清時期,隨著科舉製度的完全完善和固化,文武之間的矛盾和衝突才逐漸變得沒有那麼直接和激烈。
文武之間的平衡必須需要小心維持,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敏感時期。
隋煬帝當初可就是因為太過自信,結果玩火自焚。
李藎忱戰勝了隋文帝楊堅,可不想讓自己成為曆史上的隋煬帝,那就實在是太過滑稽了。
至於安南這邊港口選擇的事情,李藎忱當然早就已經得到了裴子烈和陳禹等人的通風,甚至工部的吳憑、商部的唐正良這些人,事先多多少少的也都收到了一點兒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