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等此次前來,是詢問陛下打算以什麼作為殿試題目?”唐亦舜徑直開口,不打算給江總這個馬屁精再滔滔不絕拍馬屁的機會,“臣等已經開列出了一部分題目,請陛下過目。”
袁大舍轉過來奏章,李藎忱翻看了一下。
沒有得到李藎忱的明確指示,這些題目當然不能太過超前,大多數都可以稱得上中規中矩,或是出於四書五經,或是出於《荀子》、《淮南子》等當今世上認可度還算比較高的著作。
大漢的科舉當然不會八股取士,題目的可選擇範圍自然就更加廣闊一些,不過以這些臣子們的想法,當然不會把題目選擇到什麼詩歌民謠上,還是在這些古典名著上逡巡。
“此為中庸之題,可為春闈,可為秋闈,但不好為殿試之題。”李藎忱合上奏章,沉聲說道,“朕打算讓殿試考生論如何治理一州郡。”
唐亦舜等人都有些詫異,看向李藎忱。
此言怎講?
李藎忱徑直說道:“入殿試者,之後當登朝堂之上或放外縣乃至州郡為官,詩書禮儀教化,那是一個士子本就應該有的本事,朕不需要用殿試再來考察他們這些本事,朕需要的是用殿試來看一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有為民之父母、開民之愚昧的能力。”
唐亦舜等人若有所思,這是他們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問題。
無論是九品中正製也好,科舉製也罷,還是更之前的孝廉製,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在考察一個人的德行操守,這個人品格好、出身好而或者行文能力好、有足夠的見解,那麼自然就能夠脫穎而出。
但是李藎忱想要考察的,反倒是這些人的實際做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說出身,大家各自不同,說侃侃而談,能夠走到這一步的,哪一個不是胸中自有丘壑?
但是如果隻是讓他們去說和寫一些假大空的東西,比如如何治理國家、如何為國效勞,那倒是有些浪費了。說大話的本事誰都有,但是真正能夠麵對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卻不是人皆有之。
因此李藎忱的意思就是拿出來一個實際的例子,倒要看看這些以後注定要成為大漢父母官的人們,到底是怎麼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
沉吟片刻,李藎忱徑直說道:“今有一郡,民不過萬,荒地眾多,郡中有山河湖泊之利,然與外界隔絕多年,民風不同,郡中無工坊,商貿往來不多,試問考生,如此之郡,假以其為郡守,五年為限,又當如何治理?”
唐亦舜等人同時頷首,不過宗元饒先開口說道:“陛下所思無差,但是這些士子多為布衣白身,驟然令其治理郡縣,是否力有不逮?”
老爺子的意思非常明顯,陛下,你也得考慮考慮實際,這幫小年輕又有什麼經驗?
“宗老所思過也。”江總則開口道,他是堅定的皇帝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