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九章 杜淹的三條建議(2 / 2)

權傾南北 然籇 3458 字 10個月前

金榜題名之後,他就算沒有被委派官職,也已經是大漢的官員了,自己的稱呼也不是“草民”,而是“臣”。

“杜公平身吧,今夜宮中大宴,杜公當為隊首。”那宣旨的內侍笑盈盈的說道,“陛下之厚望,杜公莫要辜負。”

————————————-

本來從秋闈的結果來看,杜淹並不比房彥謙有優勢,主要還是因為杜淹早早地就已經南下,大漢入關中的時候他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漢的臣民,而房彥謙卻是經過了烽火亂世,在人生閱曆上當然要比杜淹更勝一些,所提出來的觀點也更切合實際。

但是殿試上,杜淹終於還是略勝一籌,主要還是因為他在回答中間那道題目的時候體現出來的濃重的“軍政分離”的思想。

從古至今,如何權衡軍事和政治,換句話說就是如何分割武將和文官之間的職責,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嚴重和嚴肅的問題,曆朝曆代自然也沒有少為了這個問題而頭疼。

杜淹很明確的指出,一旦武將插手政治,尤其是民事上的事情,很有可能會導致民政和軍政權力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再之後收攏人心、割據一方自然就變得順理成章。在南北朝亂世之中,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向遠處有蘇峻的曆陽之亂,向近處,當今陛下不也是順著這樣的路走過來的麼——當然這句話杜淹是不敢明說出來的——陛下既然也是這樣的出身,當然就會有想要避免這個問題重新上演。

所以對於武將和文官,都應該施加限製。

杜淹直接提出了三點,第一點就觸動了李藎忱的心思,便是軍隊禁止經商。古往今來,軍隊經商的事情屢見不鮮,主要還是因為在古代較為閉塞的情況下,軍隊反倒是成了流動性最大的一支隊伍,再加上軍餉的缺乏等等,軍隊自然傾向於能夠賺取一定的外快。

原來的時候有這樣的情況並沒有什麼問題,沒有錢又吃不飽肚子的時候還不允許人家自己想辦法,那是要趕儘殺絕麼?更重要的是古代的軍隊,隻要不燒殺搶掠,就已經算得上軍紀嚴明的好軍隊了,經商什麼的,不算啥。

但是杜淹明確的說,軍隊經商一來會讓軍隊分心,二來會讓軍隊完成本不應該的資本積累,這個資本積累多了,軍隊的野心自然也就大了,同時商貿本來就和地方民事有著密切的聯係,軍隊經商,實際上就等於從另一個角度上參與到了地方民政事務中,因此這算是從一個源頭上遏製這種事情的發生。

第二點也很明確,那就是加強禦史台對軍隊的監管,甚至可以建立專門維護軍規軍法的部門,軍中紅線,是絕對不能觸碰的,而在這之前,軍中的軍規完全都是軍中將領和主簿等人維護,實際上真正實行多少,還是由本軍之中的將領和主簿等人決定的,所以設定一個全新的中立部門,自然能夠起到再多一層督查的作用。

這明擺著就是後世的憲兵嘛,李藎忱對此自然不會反對。

軍規軍法本來就是大漢軍隊的脊梁,隨著大漢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這的確是軍方現在越來越需要重視的問題,畢竟在軍隊的急劇擴張之中,軍中越來越容易藏汙納垢,軍紀自然也就越來越容易被敗壞。

第三點,自然就是針對現在的後勤補給,杜淹建議大漢能夠建立起來更加係統化的糧食儲存和運輸體係,實現一層層、一級級的糧食儲存和轉運,每個地方有自己的小糧倉,在戰時,優先調撥糧倉之中的糧食轉運到大糧倉再轉運到前線,而地方上臨時征收的糧食則再一次填補到地方糧倉之中,同時加緊疏浚各地的河道,充分發揮南方水運的優勢,從而加快糧食轉運的效率。

對於這前一半問題,李藎忱倒是無可奈何。建立起來糧食運輸體係,他當然也知道好處,但是就目前來看還是有些不切實際的,主要還是因為大漢很多地方的開墾和農耕都是剛剛起步,儲存糧食、階梯性轉運並非不可能,但是要給地方很大的壓力,現在很多地方應該是承擔不了這樣的壓力的。

為了防止官逼民反,李藎忱也不敢過於用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