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一旦爆發,就是決戰,就是速戰速決的決戰!
大漢想要征服北周,而或者北周想要征服大漢,就隻能在戰鬥開始之後,儘可能的快速將戰線推進到敵人的腹心區域,才能真正的打擊到敵人,同時獲得自己需要的補給。
比如大漢需要一路殺到大河以北才能從鄴城一帶獲得足夠的糧食以支撐下一階段的作戰,北周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初的北周攻破北齊,不是因為洛陽的拉鋸戰勝利,而是因為北周軍隊從北方渡河快速突入晉陽,包抄鄴城,才最終勝利。
現在的北周處於守勢,進攻自然還不敢想,但是也必須提高警惕,防止漢軍猝然發難,一旦大河以南的洛陽、淮北等地失守,漢軍憑借著強大的水師,強渡大河並不是什麼難事,一旦大河被突破,鄴城這北周的腹心之地將任由漢軍蹂躪。
所以尉遲迥現在是萬萬不敢掉以輕心,自己的一點兒疏忽很有可能就導致整個潼關到洛陽防線的崩塌。
暴風雨前,總是寧靜。
華陰那邊的安靜,讓尉遲迥反倒心中惴惴難安。
他著實是害怕被打個措手不及。
“或許是因為南蠻自己那邊也有什麼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站在尉遲迥身邊的司馬消難沉聲說道。
尉遲迥身邊最得力的文官應該算是李惠,而武將除了留守洛陽的費也進利之外,應該就是司馬消難了。之前尉遲順突襲漢軍,也正是司馬消難率領步卒殿後,結果尉遲順兵敗被俘,司馬消難及時收攏敗軍,總算沒有讓漢軍趁勢直接突入潼關之中,之後司馬消難便坐鎮潼關,和漢軍對峙。
尉遲迥輕車簡從前來潼關,李惠作為長史留在了洛陽,所以尉遲迥身邊能夠靠得住的也就隻剩下還算有幾分將才的司馬消難。
原本自己信任的曹孝達、尉遲順等人都已經或戰死、或被俘,而自己本身也已經垂垂老矣,剩下的幾名將領也並不是常勝將軍,要他們統籌各處、把守洛陽大大小小的關隘,必然會有漏洞,可是放眼現在的北周,可用之人終究也就隻有這麼多了,基本上都是當初曾經追隨過齊王殿下的老將。
現在天下南北的差距已經越來越明顯,人心思變,即使是明知道南方的世家多數都已經煙消雲散,北方世家的心思也會向大漢傾斜,沒有辦法,誰讓大漢占據著正統不說,在實力上也遠遠地超過北方呢?更何況現在的北方,實際上也就是當初北齊的地盤罷了,而大漢則是北周和南陳的總和,甚至向南還有更遠的地盤。
北齊沒有擋住北周,難道現在的北周就能擋住大漢麼?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世家們終究也得為自己的性命考慮,化為凡人,總比為北周殉葬了好。因此世家們對北周多數也都是陰奉陽違,要錢要糧,還是會給的,但是自家的子弟出現在朝廷之中的卻越來越少,顯然大家都開始和北周劃清關係。
錢糧可以解釋,那是被迫的,大漢就算是真的問責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但是一旦自家的子弟出仕,那就不是被迫不被迫的問題了,原則性的錯誤犯下了,可就沒有了補救的機會。
所以宇文憲手下的臣子,如今是越來越少,當然這些家夥們找的理由五花八門,有的說是家中長輩去世——雖然是個旁支恐怕連麵都沒有見過幾次的長輩,有的說是自己身體有恙,而更有狠人,直接把自己的腿給打斷了——反正我連路都走不動了,你總不至於天天抬著我去齊王府吧?
此間種種,令人啼笑皆非,當然也不由得感慨有末日即將到來的感覺。
而宇文憲想要怎麼挽救,尉遲迥作為重臣當然是得到了風聲的。
很簡單,稱帝。
的確,稱帝是收攏人心、挽救威望的不錯辦法。
但是現在宇文憲要稱帝也很窩囊啊,至少得大漢那邊沒有過激的反應才行,之前尉遲迥授意斥候挑起邊釁,就是得到宇文憲的指示想要試探一下李藎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