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尉遲迥自己已經做好了死國的準備,但是他並不忍心讓麾下將士都陪著送死,總要給大家一個突圍的希望。
“薄居羅兄,戰況不好啊。”王謙的聲音裡帶著濃濃擔憂。
雖然比尉遲迥年輕一些,但是他蒙蔭於其父涇州刺史、柱國大將軍王雄,本來就是庸國公,再加上平定北齊的時候作戰拚命,因此現在也是上柱國,和尉遲迥這個蜀國公實際上是平起平坐的,再加上兩人私交不錯,所以他稱呼尉遲迥自然直接以表字稱呼之,而不和彆人一樣以官職稱呼。
曆史上尉遲迥起兵之後,調任益州刺史的王謙也在蜀中起兵響應,可惜距離太遠本身就無法呼應,最終被楊堅派遣老將梁睿入蜀平定。
現在北周內部矛盾激化的早,宇文憲和楊堅也早早地分家,蜀地又落入了李藎忱的手中,所以王謙這個益州刺史自然也就做不成了,但是以他的身份地位,宇文憲當然也不可能虧待他,此時也算得上和尉遲迥一樣的頂梁柱,隻不過王謙畢竟在征戰經驗上還是沒有辦法和尉遲迥相比的,所以此時王謙更多負責的還是後勤的事情。
而今甚至就連王謙麾下的兵馬都已經開始上前線,誰都能夠感受到戰局正在變得越來越糟糕。
尉遲迥沉聲說道:“剛剛收到的戰報,敵人已經突破王家溝,沿著小同溝向龍門逼近。”
因為洛陽東南群山連綿,所以漢軍想要從軒轅關殺入洛陽,要麼北上進攻偃師和鞏義,沿著這一條溝通虎牢關和洛陽的大路殺向洛陽城,但是這就意味著漢軍不但要向北兜一個圈子,而且無論是拿下這兩個之中的哪一座城,都要腹背受敵,要麼自然就是沿著嵩山餘脈斜著直接向西北推進,這條路上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城鎮可以歇腳整軍,但是也意味著北周軍隊隻能在曠野上列陣阻攔漢軍。
所以陳智深很明顯選擇了這條路。
漢軍沿著山直接殺向伊水,過了伊水,正北側就是柏穀城,而柏穀城和洛陽城就隔著一條洛水。
與此同時,漢軍蕭世廉所部從洛陽的西北展開,從邙山和穀水北岸兩個方向同時向洛陽發動進攻,從而和從東南而來的漢軍形成對洛陽城的合圍。
“那就很近了。”王謙不由得皺了皺眉,局勢竟然比自己想象之中的還要緊張,要知道王家溝那邊的自家兵馬應該至少有幾千人,竟然一夜之間就被漢軍突破了,那就意味著之後的幾道防線很有可能也起不到多少作用。
這幫南蠻子,當真是好戰力啊!
王謙倒是之前也不敢對漢軍掉以輕心,畢竟尉遲迥那是自己自問比不上的猛將,竟然一次又一次敗在了漢軍的手中,但是說到底之前自己沒有曾經親自麵對漢軍,所以漢軍到底幾斤幾兩,他也不過是道聽途說罷了,有一些自大的人吹噓漢軍也不過就是爾爾,頗有幾分“我部劉三刀,三刀可斬華雄”的威風;有的一些則已經快被漢軍打出了恐懼症,幾乎提到漢軍就兩腿直打哆嗦,對於他們來說,似乎漢軍已經是不可戰勝的存在。
在這些人的影響下,王謙自己也已經沒有什麼主見了。
現在來看,漢軍當真不好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