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說是當狗腿子和當刀了,就算是讓他王隆跑過來跪下喊“君父”,他也不是做不到。
也就是太原王氏跑在了前麵,換做其他家走到這個位置上,估計會比王隆狗腿子十倍。
李藎忱點頭:“是不是好刀,用用就知道了。”
鮑興急忙應是,他當然明白李藎忱的意思。王隆屁顛屁顛的迎上來,當然不能讓他閒著。
失地未複,政令先行。大漢的政策具有相當的劃時代性,尤其是能夠極大地調動百姓的積極性,畢竟無論是法製還是分田,對於百姓們來說都等於一下子翻身了,他們頭頂上來自於世家、朝廷的層層壓迫自然灰飛煙滅,律法取代了人情和利益變成最大的約束,可是律法的框框架架都擺在那裡,隻要心裡清楚、恪守法律,又怎麼會迎來無妄之災?
大漢的律法已然不比嚴苛的秦律,而是參考了先漢律法以及社會上得到廣泛認可的道德標準進行製定,另外李藎忱在其中加入了緩刑、勞動頂替等等更現代化的內容,更能夠體現律法的回旋餘地,並不會讓人驟然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尤其是在這四處需要勞力的大漢新社會,通過服勞役頂替自己一部分可以被寬恕的罪行,也不是什麼壞事。
因此大漢的律法在民間的認可程度還是很高的,尤其是律法限製了世家的發展,自然就等於讓活在世家陰影下的百姓終於看到了自己的出頭之日,對於這種新政更是擁戴。
相同的,還有大漢廣泛鋪開建設的醫院、書院等等,有的是保證生命,有的則是提供進學之路,對於百姓們來說更是之前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
這些政令的推行,自然能夠幫助大漢快速的收攏人心。
有太原王氏出麵收攏河東世家,又有這些政令收攏河東百姓,再加上漢軍摧枯拉朽之勢,一個冬天,河東怕就要直接易主了。
這件事當然不能讓王隆這個剛剛投降的人去負責,朝廷還需要派遣吏員甚至還需要派遣六部侍郎前去攘助,畢竟身為河東巡撫的楊素到底還是軍方出身,吏治文教上的事情最好還是由文官來做,不然的話朝中文官們又要議論紛紛了。
開疆拓土的事讓武將包了,民政也要由軍方出去的人包的話,那他們文官乾什麼,吃乾飯?
就算是李藎忱同意,文官們也不會同意。就算是文官們能夠接受,禦史台也不會同意,因為這也牽扯到了現在朝堂上的平衡,禦史台是不會允許陛下做出左右失衡的事情的。
“太原王氏這麼積極,朕也不能虧待了,加封王隆為河東巡撫主簿,另外問問他,是否願意讓子嗣來洛陽求學。”李藎忱緊接著說道。
鮑興不由得翻了翻白眼,陛下,你這是加封了不說,但是後半句怎麼聽都像是讓人家送人質吧?不過河東穩定牽扯太大,就算是李藎忱不要求,王隆肯定也會這麼做,不然的話朝廷如何能相信你?
而李藎忱,除了出於這個目的之外,實際上也想見見王隆的兒子王通到底是什麼人物。
皇長子年紀也不小了,是時候為他再選擇一些可看造用的夥伴陪著他一起讀書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