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二章 華夏的民族精神(2 / 2)

權傾南北 然籇 3217 字 10個月前

甚至就是三征高麗,在李藎忱看來也無可厚非,高麗實在是太跳了,最後一個後世人,李藎忱不介意狠狠的抽他們一巴掌。

更不要說科舉製度的落實了。

隻可惜隋煬帝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短期內可能會給百姓帶來多大的壓力和傷害,隻是一味地在向前走,卻沒有注意到跟在他身後還能理解他、支持他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再加上這個家夥窮奢極欲的表現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最後同樣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也是必然的,對他奢侈、好麵子的表現,李藎忱並不苟同。

李藎忱認為隋煬帝在做出來這麼多造福千秋的事情之後還落得這樣的下場,的確有些可惜,不過他需要做的並不是為這個已經消失於這個時代中的人扼腕歎息,而是想一想如何能夠從中汲取教訓。

既然社會各個階層中的人不能理解朝廷的所作所為,那就乾脆讓他們先理解,這也是李藎忱廣泛設立書院甚至鼓勵私塾、私人書院建設以加快對人才培養的深層次目的。

名義上是私人書院或者更低一層類似於蒙學的私塾,但是背後都有朝廷的監管甚至於內府的直接支持,因此書院之中教授的內容統一並且可以說向上能夠和官方大書院的內容接上,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經過係統的教育之後,產生對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

當他們意識到朝廷所做的那些所謂的“勞民傷財”的事情,實際上是真正有利於千秋後世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再站出來抨擊挑釁,相反,他們還會成為朝廷的好“喉舌”,把這種思想一點一點的灌輸下去,逐漸被整個社會所接受。

說得難聽一點兒,這樣做或許有“洗腦”的意思在,但是這絕對是讓民族的整體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更上一層樓的好辦法。

華夏民族有著淳厚老實的性格,所求不過溫飽,在亂世之中所求的也不過是安穩生活。這些勞民傷財的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戰爭征伐在他們看來當然是有害的,因此他們會反對、甚至在壓迫麵前揭竿而起也是必然,畢竟華夏絕對不是一個好欺負的民族。

如果這個民族好欺負的話,那麼試問華夏是如何從當初黃河邊的兩個小部落發展成漢唐這種佇立世界之巔的帝國的?

但是如果能夠讓各個階層意識到,現在他們所做的這些、所付出的這些都是功在千秋、利在後人的事情,那麼他們不但不會反對,反而會竭儘全力,哪怕是自己受凍挨餓,也要給後人一個吃得飽、穿得暖的好生活。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寧肯犧牲自我也要保全民族生存、維護子孫後代之和平的思想,讓這個民族曆經五千年的大風大浪,依舊在東方故土上屹立不倒。

李藎忱不需要轉變什麼思想,隻需要通過文教的建設,讓百姓能夠理解自己,這就足夠了。

為了能夠做到這一點,不讓自己步隋煬帝的後塵,就算是花再多的錢也是值得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