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了,這些家夥能夠走出去,背後少不了大漢海軍的保駕護航,所以他們是要給朝廷繳納很大一筆稅款的。更何況就算是沒有稅款,他們也願意把這些錢交給朝廷,以換取朝廷在他們走向更廣闊的的天地上的支持,並且幫助朝廷穩固後方。
大漢自家要是經濟崩潰了,那他們在外可就成了無根飄萍。
所以他們支持朝廷,朝廷也支持他們,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不需要李藎忱勸說,整個社會的人都在傾向於開疆拓土。
隻有打出去,才有更多的金銀財富,才有更多的勞動力。
這已經是一種共識,一種資本、文化、工業快速發展下所有人輕而易舉達成的共識。
即使是鮑興這種身在朝堂上的人,也期望著大漢的旗幟,能夠越過千山萬水,抵達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世界很大,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但是華夏,依舊要成為世界的中心。
李藎忱站起身,伸手在輿圖上比劃了一下,他所指的位置正是洛陽:“從這裡向西北,有西域,有蔥嶺,從這裡經過巴蜀向西南,過了南中便是天竺,而從巴蜀向西,群山之上還有吐蕃,越過群山還有大小勃律······”
這些都是輿圖上沒有畫出來的地方,聽得鮑興一愣一愣。
不過對於這些名字,他倒不算是完全陌生。
大漢白袍這些年也不是吃乾飯的,雖然還不至於派出人手深入這些地方,但是無論是實地探查也好、道聽途說也罷,相關的資料總還是整理了不少。甚至對於一些距離比較近的地方,諸如安南,已經開始派人前往展開工作,白袍就曾經在大漢進入安南的時候立下汗馬功勞。
身為大漢的秘書監,這些知識鮑興就算是沒有翻閱過,也有所耳聞。
世界很大,現在他們所能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這是白袍長期以來的工作帶給人們的認知,而在這之前,人們的認識裡,華夏九州之地幾乎就已經是世界的全部,東南西北這些荒蕪之地不管大小,都無法與華夏相比。
有這樣的認知也不能說是華夏的列祖列宗們目光短淺,甚至他們能夠一代一代人打下這麼大的版圖,已經不能說是目光短淺了。隻不過華夏的疆域再往外不管是哪個方向,都將麵臨惡劣的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以古人的醫療手段和技術手段,這些氣候和地理條件是很難克服的,所以古人幾乎沒有辦法在這些地方建立起來有效的統治。
李藎忱又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大漢的科技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之前,在大漢還不具備有良好的向外拓展並且建立穩固統治的能力之前,他不會貿然采取行動。剛才所說的那萬千土地,固然誘人,但是李藎忱依舊還保持著最基本的理智在。
現在的大漢所需要的就是積攢資本、發展技術,周圍的南洋等地已經足夠大漢發揮了。
做好眼前事,比眼饞遠在天邊的土地來的好。在李藎忱看來,盛唐在西域的擴張實在是太快了,導致盛唐很大一部分國力都傾斜到西北方向,國內地方和中央之間的矛盾激化,最終演變成了安史之亂,李藎忱可不相信單單憑借安祿山振臂一呼,就有那麼多人響應,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有眾多基層官員對於朝廷的政策已經有所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