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太學作為國家最高的教育部門雖然已經組建起來,卻一直都是一個空架子,原因無他,李藎忱並沒有明確的將某個書院確定為大漢的國子監,金陵書院也好,成都書院也罷,背後雖然是禮部和內府在管理,但是並沒有正式劃歸太學名下。
一個國家到底不能沒有國子監。
內府當然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禮部逐漸獲得各大書院的控製權,所以內府出麵組建泰山書院,自然就是想要抓住青州一帶書院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空窗,組建一個到時候就算不能和龍門書院分庭抗禮,至少也能夠維持內府在文教方麵地位的存在。
泰山在華夏文化之中的地位,終究還是不容小覷的。
對內府的這點小心思,李藎忱並不介意。
書院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為大漢培養更多的人才,各個書院之間如果能夠形成良性競爭,那麼自然能夠帶著大漢向更好的方向前進。而如果書院一家獨大的話,思想、科技和理論就有可能因為因循守舊而難以有所發展,最終讓整個時代故步自封。
“泰山書院可以組建,嶽麓書院以儒學為宗,泰山書院既然是在齊魯故土上,那也可以向這方麵靠攏,”李藎忱一邊寫著批注一邊說道,“朕會下旨意讓嶽麓書院那邊配合,抽調一些優秀的先生和學生過來支援。”
尉遲貞喜滋滋的說道:“多謝陛下!”
原本打算做這件事的時候,徐素和陳宣華她們都覺得陛下不見得就會同意,說到底書院教育這種事還是以禮部為主,內府在背後更多地扮演的是金主的身份,一般不會走到台前。
除了專門為醫院開設的護理學院之外,內府之前也從來沒有獨自組建書院的經驗,而護理學院所傳授的知識和普通書院自然有所不同,因此這方麵的經驗不能稱之為經驗。
沒想到陛下竟然會這麼爽快的答應了,而且還願意相助一臂之力,自然讓尉遲貞感到高興。
內府發展到今天,已經遠遠不是當初的那個後宮小金庫了,而是一個誰都不能忽略的龐然大物。對於後宮妃嬪們來說,內府就是她們共同撫育長大的孩子。能夠看著這個孩子一點一點的成長到今天,自然值得高興。
不過尉遲貞還是有些遲疑,儒學在這個時代實際上已經並不被重視了。三百年亂世,讓佛道儒輪流打轉。
佛教昌盛的時候曾經做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導致從南到北曾經掀起了多次滅佛運動,而道教裡的太平道也曾經一度威脅到南方的政權安危。反倒是儒學,這些年一直默默無聞,幾乎都讓人忘了儒學實際上是從漢代一脈相傳下來的治國根基。
大漢成立之後,朝廷推行法律,不管這和法家有什麼關係,至少從名字上就讓大家覺得,陛下推行的實際上是法家之術,和儒家更是已經沒有什麼關係。
即使是身在朝堂上的人,也清楚大漢的治國方略,實際上是儒家和法家相融合的,換而言之就是以法律為骨,再以道德約束法律所涉及不到的地方。想要維持社會的穩定,這兩者缺一不可。
但是除此之外,大漢的工商業發展迅速,讓現在的學院已經不再傾向於傳授簡單的儒學或者法學,工坊需要大量實乾型的人才,而不是隻知道搖頭晃腦、之乎者也的人才,甚至就連朝廷也需要有更多通曉和工商有關係知識的人才居中主持大局,因此,學院之中單純的教授儒學,顯然已經和時代的需求格格不入。
不說彆的,作為三個書院之中本來處於中心位置,又有顏家大儒坐鎮的嶽麓書院,按理說應該是書院之中最受歡迎的,可是事實卻是嶽麓書院的報考學生人數甚至還比不上遠在巴蜀的成都書院,更是隻到金陵書院的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