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大漢打算安置宇文憲的地方是建康府,而不是洛陽。
至於鄴城,想都不要想。
鄴城這地方本來就是宇文憲的老巢,利益關係盤根錯節,大漢不讓宇文憲待在鄴城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宇文招怎麼都沒有想到,至少在他們的猜測裡,大漢會在北方挑選一處合適的州府安置宇文憲,哪怕隻是一個偏僻貧窮的州府,對於宇文憲設想之中的東山再起都將會有很大的幫助,結果誰曾想到,大漢竟然如此不客氣,直接讓宇文憲去建康府。
跑到建康府乾什麼去?和宇文贇當鄰居,順便看看旁邊另一個鄰居陳叔寶?
大漢陛下似乎有搜集皇帝的癖好,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
南北兩朝的皇帝都被安置在建康府,甚至還成為了鄰居,這本來就被傳為趣聞,結果這兩個家夥還很不爭氣的發現對方和自己臭味相投,結果變成了好朋友不,根據大漢一些花邊報的報道,這兩個家夥還做了連襟。
不管這些捕風捉影的花邊報到底是真是假,既然能夠讓他們察覺到點兒風聲,那就明這件事並非完全是假的。
宇文贇如此丟臉的表現,讓宇文憲一直以來深以為恥。
現在拋開一切不,讓宇文憲跑到建康府去和他的好侄兒做鄰居,還不如直接殺了宇文憲呢。
不過大漢在安置宇文憲的條款上提出這些要求,也並非預料之外,宇文招尚且還可以接受,難受就難受唄,自家兄長既然都已經打算低頭和談了,還有什麼不能接受的,更何況這些還是有回旋餘地的。
不彆的,單純就是這保留王爵和俸祿,易地而處,假如自己是皇帝的話,宇文招可能就答應了。
仗都已經打到這個份兒上了,還不投降,等死麼?
可惜宇文招不是皇帝,這些條款能不能答應也不是他了算的,但是他還是敏銳的注意到,條款之中和自己有乾係的就隻有一條。
“所有仍在周國之宇文氏皇族剝奪一切封爵,抄沒家產,與黎民無二,各州縣以大漢百姓待之,一視同仁。”
荒謬,荒謬啊!這不就等於北周投降之後,自己這個堂堂趙王就變成平民百姓了麼?
大漢會如何處置周人親王,這個宇文招之前也曾經揣測過,實權肯定是不用想了,甚至虛銜恐怕也不剩下幾個,大漢在公侯爵位冊封上非常苛刻,除非有大功在身的,比如蕭世廉、裴子烈這種,其餘的一般隻有老臣才有封侯的機會,這和曾經兩漢時期的“公侯定數,大功方封”相差無幾。
當時兩漢初年,封侯三十六,有一個讓到爵位,就有人失去爵位,從而遏製公侯的大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