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李藎忱還要著手通過勘探和開發這些邊遠地區豐厚的資源來讓百姓充分的認識到拿下西域還有遼東等地的重要性。不過李藎忱也不知道到時候工部是不是就能夠在西域找到足夠多的資源來證實自己的想法,畢竟他對於後世西域還有遼東等地的礦產資源也隻是有個大概的認知罷了。
這些礦產是不是露天就能開采、具體在哪片山上,李藎忱還真的不清楚。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有在南洋發現的豐厚資源作為背書,李藎忱說西域也有,百姓們自然不會再質疑。而不管西域也好,遼東也罷,就算是找不到,等到大漢在這些地方站穩腳跟並且擴張勢力的時候,下一代人就已經成為社會上的頂梁柱了,自然會比自己更習慣於盯著門口一畝三分地的父輩們更加支持朝廷對外的擴張。
征服這些曾經屬於華夏的邊疆土地,絕非一代之功。甚至可能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屯墾、繁衍,才能讓華夏文明的根深深的紮入這一片又一片土地之中。
不過正是因為這是一個漫長而持久、需要耐心的過程,所以李藎忱更加傾向於能夠更早的開始。
可想而知,在剛開始的時候,這一切必然都會麵臨很多挫折和挑戰,因此李藎忱也期望自己能夠儘可能的在自己在位的時間裡解決掉這些問題,這樣自己的後代們就可以用已經經過完善的政策方針,實現對這些土地的同化和掌控。
而讓羌人成為大漢的一部分,同樣也是為大漢創造出更多的勞動力。這麼多人蹲在山上,饑一頓飽一頓,何必呢?假如能夠讓他們去耕作或者讓他們進入工坊,那自然就能夠極大的彌補現在大漢人力的不足。換句話說,這些驍勇好鬥的羌人,如果真的能夠收服並且使得他們認可於大漢,那麼大漢軍中也會再多一支驍銳。
李藎忱的心思,蕭摩訶似懂非懂。
不過他也知道,李藎忱隻是單純的先提醒自己一下罷了。
陛下如果真的有心想要讓羌人歸順大漢的話,不會把這種活單純隻是交給自己,必然還會派遣文官以及隨軍的主簿配合指導。
到時候在這方麵上自己隻要乖乖聽話就好了。
之前大漢北伐的時候,武將在前隻管衝殺,文官在後隻管安民,很快整個北方就安定下來,這已經讓大漢文武們有足夠的經驗並且足以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至少比原來都督一方的官員又是忙著征戰、又是忙著安撫百姓,看著是大權在握,但是實際上卻是手忙腳亂來得好。
蕭摩訶慨然應允之後,李藎忱並沒有多做停留。
本來征調蕭摩訶上陣,又何必需要李藎忱親自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