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雖然還未平定,甚至戰鬥猶然進行在關鍵的階段,但是李藎忱必須要提前做好準備,而且他對河西,也勢在必得!
而如何把河西徹底融入大漢,實際上也是李藎忱現在想要做的一個實驗。
大漢從當初立足於巴蜀的一個地方勢力走到今天,吞並的大小勢力也不在少數,其中不乏南陳和北周這樣的龐然大物,當然也有南中、嶺南各地的一盤散沙一樣的大小部落。
但是這些勢力,要麼是和陳、周一樣,不是漢人建立的就是已經完全實現漢化的王朝,大漢滅其之後,自然而然就能與之融合;要麼就是一群剛剛從刀耕火種的生活之中走出來的小部落罷了,如之前所言,他們對於李藎忱來說不過就是一張白紙,任由李藎忱塗抹都可以,畢竟大漢帶來的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那麼的高級和新鮮。
而河西不一樣,西域也不一樣。
這裡有文化已久,或是從東方而來的華夏文化,或是從西方而來的波斯、佛教文化,彙聚在一起,早就已經不是一張白紙。
李藎忱需要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更需要把這整張畫卷上都寫上大漢的名字。不管你們這些文化是怎麼相互碰撞、相互排斥的,至少這都是大漢的地盤,是在大漢的監管之下。
而這樣的最終結果,顯然就隻剩下一個,那就是融合。
矛盾、積怨,堆積在一起,可能會爆發出衝突,導致強的能夠占據上風,而弱的隻能乖乖離開,這就是西域多少年來的規則。哪種文化更加強盛,自然就更能主導西域,可惜華夏文化距離西域實在是太遠了,王朝強盛尚且還能施加直接影響,但是內亂爆發,西域轉眼就不是自家地盤了。
因此李藎忱不會讓華夏文化在西域一家獨大,因為這意味著到時候被趕走的其餘文化肯定會在外圍蠢蠢欲動,一旦大漢對西域的影響力有所減弱,那麼他們就會趁虛而入。
所以李藎忱要讓這些文化在大漢的管控下,碰撞,然後融合。
當他們不可能決出勝負的時候,當朝廷屢屢出麵調解的時候,這些文化自然也就隻能乖乖坐下來好好談一談,也隻能選擇“求同存異”,認可對方和自己的不同。
如此,西域就能夠容得下八方來客;如此,大漢就能夠以此為窗口,團結周邊各個族群、各個文明,然後再繼續向外擴張。
不要忘了,華夏民族最強大的種族技能,不是傳承、不是種地,而是······民族融合。
李藎忱以西域作為自己的試驗場,並且以後並不是不可能把相對應的政策製度引入內地。
你們想要進入華夏,來就是了。
華夏有足夠的信心能夠讓你們變成一個除了長得不像之外、彆的都沒啥區彆的華夏人。
李藎忱對這個文明的融合能力,有足夠的信心。
既來之,則吞之!
這是李藎忱想要建立的大漢,一個融合列國、傲立東方的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