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貨物的流通,顯然讓大漢現在的交通網承擔了很大的壓力。
朝廷的商隊在走、地方的商隊在走,甚至民間小商小販們也在走。即使是很多官道都已經拓寬,甚至改造為了馳道乃至於直道,到底還是沒有辦法滿足民間急劇增長的需求。
三百年亂世宣告終結,一個又一個地方就像是被封閉了幾代人之後又忽然打開的秘境,因此大家對於對外交流和貿易是很積極的。
一個單獨的、強大的貨物運輸渠道,很符合現在的需求。
而且······這東西保不齊也能夠運人啊?
工匠們在短暫的驚詫之後,都陷入深思。
而假如讓負手旁觀的李藎忱得知,這些家夥們連火車能不能運人都還在糾結的話,應該會忍不住一扇子敲在他們的腦袋上。
不過這也不怪工匠們,大漢率先發展起來的到底是貨物的往來運輸,而不是人的往來走動。
大家一心想著怎麼運送貨物,而忘了運送人的事,也在情理之中。
李藎忱也不催促,他隻是負責提供一個想法罷了。
大漢工業的發展,源頭是陛下幾個看上去天馬行空一樣的想法,比如流水線,又比如火器等等。但是正如之前所說,想法,終究隻是想法。
一個想法從出現到落實再到投入生產,這中間可不是想想就能夠實現的,因此大漢每一名參與到其中的工匠都是值得尊重的。他們理解了李藎忱的想法並且把這些落在實處。
千年之後的人或許會對此感到詫異,不過就是一些人儘皆知的常識以及初高中就能掌握的物理和化學知識罷了,有什麼好難得?
殊不知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這一切,實際上都相當於在開拓一個新的領域。而李藎忱實際上隻是給他們指點了大概的方向罷了,具體向哪裡走又能夠得到什麼,他們自己終究還是不知道。
李藎忱本身作為一個文科生,很多理科的知識實際上也是模棱兩可,所以也不敢說的太詳細,不然的話萬一說錯了,還不知道要走多少年的彎路呢。
除此之外,李藎忱也不太傾向於自己把道路上的所有細節都規劃好,工匠們隻負責按部就班的把這些細節變成現實就可以,因為這往往意味著工匠們在這個學習和仿造的過程中已經喪失了自我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陛下說什麼都是對的,那我們隻要跟著做就不就好了?
如此一來,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接下來應該怎麼做,這些問題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忽略。
不知道事情的因和果,那就是盲目。
現在的李藎忱或許還有精力事無巨細指導,之後呢?
李藎忱死後呢?
那大漢的科技發展豈不是又要很多很多年裹足不前?
李藎忱與其說在努力帶給這個時代一些新的技術,倒不如說他在灌輸給這個時代一些思想以及一些思考問題和探索的方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所以······陛下果斷的選擇偷懶。
醍醐灌頂之後,就是步步落實。怎麼把火車從陛下畫的簡筆畫變成現實產物,你們看著辦吧。
至少對李藎忱來說,現在自己找到了一個以後能夠幫助大漢鞏固南疆、遼東以及西域統治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