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著呢!
因此大漢寧肯在旁邊看戲,也不能入戲太深。
這個,交給通事館和白袍來配合就好了。
“最後,自然便是‘定西域’。”徐德言接著說道,“西域廣闊,又有大漠、雪山,地形複雜。想要拿下西域,一旦給了敵人反應的時間,那麼戰線就會越拖越長,隻會對大漢越來越不利。因此到時候當以精兵為前鋒,大軍隨後,兵分數路,從敦煌、吐穀渾等地同時進發,底定西域大局,一戰之間!”
裴子烈霍然起身,目光炯炯,直直盯著掛在牆上的河西和西域輿圖。此時輿圖上的西域列國,多數都隻是標注了一個大概的方位。
茫茫西域,萬裡黃沙。
若是以此三策,未嘗沒有平定之可能。
一戰定西域,這是何等的豪邁,又是何等的不世功勳!
裴子烈看向徐德言:“若是如此,有生之年,或真的能將西域收入大漢囊中。”
徐德言一笑:“屬下從未懷疑。”
————————-
李藎忱收到從西北傳來的奏章時,已經不在洛陽,而在從鴻溝南下的五牙大艦上。
內河水師已經都解散,留下的這些五牙大艦,正好充當禦駕龍舟。
論內河上的穩定性和舒適性,還是這玩意靠譜。
下江南,是李藎忱之前就已經決定了的事。
江南,大漢經濟、工業之命脈所在,李藎忱在進行下一輪的對外擴張之前,必須要先安穩江南民心。
當然,現在朝野上下討論最多的就是遼東和西北的局勢,其中雖然有少數激進派嚷嚷著一定要把這些全部都收入大漢的手中,但是依然還是有非常多的人對大漢的對外擴張保持觀望甚至反對態度。
原因無他,三百年戰亂至今,朝野上下都無比渴望著戰火平息,大家能夠喘息一下。當初李藎忱能夠收攏軍心和民心,也是憑借與此。
可是現在九州太平了,朝廷卻頻頻對外用兵,還有完沒完了?
李藎忱下江南,自然也是為了表明自己目前並不打算對外大規模用兵的態度,不然的話,陛下此時應該去鄴城或者返回長安才對,哪有距離戰場越來越遠的道理?
不過李藎忱是這麼一個態度,並不代表著朝廷就真的無所事事,把各處關隘一關,大家開心過日子了。
實際上朝廷,尤其是太尉府,一直在籌備對遼東、對西域的戰事,朝廷斥候配合白袍,也在嚴密監控著關外的一舉一動。現在高句麗和契丹纏戰日久,盟友勿吉人似乎也不是那麼靠譜,所以進攻態勢多有放緩,畢竟高句麗人也得想想背後還有新羅和百濟磨刀霍霍呢,繼續向前還有可能觸動大漢這個龐然大物,所以也要適可而止。
如此,李藎忱判定高句麗暫時應該也沒有膽量直接跑到碣石挑戰大漢,所以自己可以先到江南走一遭。等自己返回的時候,就是大漢要對遼東用兵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