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5月13日上傳序章到現在,已經過去三年了。
於我而言,寫在第一章的實際上要比序章更早一些。
驀然回首,看到當時題下的“問萬千英雄漢,有誰能、阻攔頃刻?”,再看此時寫下的的“翻掌風潮動,共守九州寧”,從亂世烽煙到天下和平,從飄萍離散到卷動風潮,這應該算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了,很慶幸我並沒有忘記自己至始至終想要講述一個什麼什麼樣的故事。
其實我每本書的大綱都很潦草,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最後能夠把其中的多少變為實際,所以我最主要依托的,實際上還是我想要傳達出去的觀點和想法。
隻要我的文字一直在圍繞著這些觀點和想法展開,就像是一棵樹的樹枝不斷地向兩側生長,就算再怎麼寫,終歸還是這棵樹的一部分。
這個故事想要傳達出來的主題思想,總共有兩個。
一個是個人方麵,體現不同的人在亂世中的掙紮、拚搏和不屈。
亂世之中,人命如飄絮,無根無靠,因此想要結束這亂世飄零,必須需要浴血奮戰,必須需要拚搏努力。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下力氣,就隻能忍受生死、彆離,空留下悔恨。
所以應該努力的時候,就絕對要努力;能夠掙紮的時候,就還要再爬起來。
或許征服不了世界,但是至少還是時代的弄潮兒,而不是沉入曆史長河的沙塵。
同時,隻有經曆過了亂世的悲慘和長離,才知道和平的珍貴。
我們不畏懼戰爭,也應該珍惜和平。
這也是整本書前半部分想要表達的觀點。
另一個則是家國方麵,想要傳遞一些家國民族的情懷。
一個人終究隻是螻蟻,一個人的拚搏或許並不能改變什麼,但是一個民族的奮鬥、一個國家的強大,卻是可以改變很多、可以保護很多的。一切的和平、安寧,往往都需要建立在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強盛上。
在整本書的後半部分,主角所做的一切努力,無論是推動工商業、文教事業的發展,還是同化周圍本來就和中原文化圈有千絲萬縷聯係的民族,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能夠讓華夏快速的從三百年戰亂中走出來,讓這個民族能夠重新走上世界之巔。
當然,除了這兩個明顯的創作主旨之外,還有一些會被反複提起的主題,比如“時代潮流滾滾,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又比如“絕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兼濟天下”之類的,這些也都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吸取的是先賢們的經驗,應當是無差的。
而對於大家陸續提出過的一些問題,在此一一作出答複:
1.關於文筆。
平時太忙,很少看書評,不過還是偶爾能夠看到有人說文筆有問題之類的,在此表示歉意。
因為作者隻是一個純粹的不能再純粹的工科生,所以有一些措辭不嚴謹以及明顯的曆史疏漏點,請大家諒解,並且非常感謝大家的斧正。
另外有同專業的書友,歡迎交流。
2.關於更新。
碼字純粹隻是愛好,無論是上一本還是這一本而或者之後,每天四千字屬實是上限了,畢竟還是學業為重,因此懇請大家見諒。就算是有存稿,平時也很難滿足大家爆更的需求,畢竟還得防備不時之需。
3.關於本書的毒點。
這本書最大的毒點在開頭那一部分,主角的很快就光榮加入起點孤兒院的那一段。我之前說過,亂世的悲慘和人的掙紮,是這本書想要表達出來的一部分主旨。
實際上這種一個村落曆經兵災、十不存一,才是亂世之中最真實的寫照,甚至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主角隻是一個渾渾噩噩穿越回去的現代小鹹魚,過的是和平生活,至少吃穿用度都不用愁,因此他必須要經曆一些什麼才能快速的成長,沒有什麼比身邊親人朋友的離去更能夠刺激到他了,讓他幡然意識到這個時代和之前自己所在時代的不同,意識到動嘴皮子之類的並不能幫助自己真正立足,唯有打,唯有戰鬥,才能打開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寶劍鋒從磨礪出,本來這個設定是對主角的磨礪、是為了烘托亂世的冷酷和淒慘,但是因為一開始對於李成等人的著墨有點多,所以整個環節確實是有點兒殘酷了,在此向被毒到的書友們表示歉意。
至於文裡其餘的毒點,感覺應該還不是很過分吧······
主要是可能有一些前後文不呼應或者埋了伏筆忘了的地方,主要是時間一長,事情一多,就給忘了。下一本我會努力先把每個伏筆和登場人物單獨記錄,時時查閱。
4.關於主角的姓名
這個在作品相關解釋過,有些老書友可能沒有注意,所以在此處抄錄。
李藎忱的藎忱,來自於張自忠將軍的表字。既是為了表達對張將軍以身許國的敬意,自然也是為了呼應本書的主旨之一——對家國的儘忠儘忱。
主角擁有這個名字,在我看來,並非不可能。
張自忠將軍,本字藎臣,該表字來自於,“王之藎臣,無念爾祖”,意思是國王所進用的忠誌之臣,感念祖先的恩德。同時白居易在中也寫到“生此哲人,為我藎臣”。
用,等典籍來為孩子取名字,古今皆是。隻不過這種偏向於宣傳封建王教思想的篇章,在當今流傳並不廣泛。可是在古代,這才應該是朝廷鼓勵傳頌從而流傳廣泛,其餘的各種,隻是地方民歌才是。
而起這個名字的李成,跟著陳慶之這個書生將軍出來的親衛,有文化、有膽略,能取出來“藎臣”這兩個字,應該還是說得通的,隻不過這個詞在我們現代使用的比較少了的。
同時,李成對於對他們白袍見死不救的南朝顯然並沒有好感,因此他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以赤膽忠心、一腔熱血忱忱保衛黎庶百姓,改“藎臣”為“藎忱”,並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