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流浪民族(1 / 2)

“李立文為什麼要這樣寫?”

“書中的吉卜賽人和書外的吉卜賽人有什麼關係?”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第三次翻開了這本書,而這次,我終於找到了答案!”

“《巴黎聖母院》是我認為這兩年以來,李立文先生寫的最好的一本書,其魅力可以和之前的《哈姆雷特》,《堂吉訶德》相媲美。在全書中。包含了李立文先生的全部愛與恨,寄托與希望,傾注了他自已深切而真摯的感情。”

“萬物中的一切並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共存,黑暗與光明相伴。”

“弗比斯是美的,弗比斯的外表英俊,風度翩翩,作為國王弓箭隊的隊長,他成為了城中眾多少女的夢中情人。然而,他內心卻同樣醜陋,自私而輕薄。在已有婚約的情況下,他仍與愛斯梅拉達暗中交往。當愛斯梅拉達麵臨絞刑時,他卻冷漠地與未婚妻調情,對這位願意為他獻出生命的女子毫無憐憫之情。”

“也正是他,將愛斯梅拉達一步步的推向了絞刑架。”

“克羅德是美的。他從小熱愛學習,年紀輕輕便在學術界贏得了尊重;他自律嚴謹,沒有同齡人的惡習;他勇於承擔責任,在父母離世後,他悉心照料年幼的弟弟;當他還是神學院學生時,他收養了全身幾乎無一處不殘疾的卡西莫多,並將其撫養成人。”

“然而,克羅德的醜陋同樣無法被忽視。作為主教代理,他成為了封建統治的工具,身上逐漸積累了時代的汙垢。最終,這些汙垢累積到無法承受的地步,黑暗徹底吞噬了他。愛斯梅拉達成為了他心中無法釋懷的執念,也是他被黑暗吞噬的導火索。”

“最終,愛斯梅拉達、卡西莫多和他自已,全都葬身於他所謂的“愛”的烈焰之中。”

“克羅德的醜陋,他的醜,是欲望浸透的肮臟靈魂。”

“卡西莫多無疑是醜的。他身體殘疾,甚至可以說是畸形,他從小就生活在詛咒之中。”

“但是生活的不幸並沒有讓他墜入地獄,反而像一名聖人一樣,活在這個世上。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美的追求,哪怕是在最黑暗的角落,也能發現一絲光明。”

“他懂得感恩,他甘心做主教的一個奴仆,隻因為這個人拯救了他的生命。他懂得愛,為了愛斯梅拉達,他可以奮不顧身的從刑台上救下她。”

“他無比的卑微,無比的孤獨,卻又善解人意,讓人心疼。他知道自已醜陋,因此他不願意出現在愛斯梅拉達的麵前,因為他知道她也厭惡他。”

“他內心充滿了憤怒,憤怒那些僅因容貌俊美便能肆意妄為的軍官們,憤怒那些無法看見他內在美好的人們。然而,這些憤怒並未阻止他繼續為愛奉獻,為了心愛的人,他願意犧牲自已的一切。”

“在故事的終章,卡西莫多的美超越了外表的醜陋,他的善良與勇氣猶如一束光芒,照亮了那座充滿詛咒的鐘樓。他雖身陷囹圄,心靈卻如同飛翔的鳥兒,自由而純潔。在悲劇的塵埃落定之後,他的形象成為了永恒的傳說,讓人們記住了,真正的美,源自於內心的善良與高尚。”

“卡西莫多是極美的,他的美,是隱藏在醜陋外表下高潔的靈魂。”

“愛斯梅拉達是美的。在書中,他就是美的化身,但她的悲劇卻也恰是因為她的美:因為她的美,所以她被愛;因為她被愛,所以被傷害。弗比斯的愛是虛情,克羅德的愛是獸欲,唯有卡西莫多的愛才是真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