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沉默,是治療精神創傷的兩貼藥!”
其實,生活的本質,就是在一邊失去,一邊擁有,一邊迷茫,一邊尋找,一邊選擇,一邊放棄。今天陌生的,可能是昨天熟悉的;現在記住的,未來可能會淡忘。是我們選擇了人生,而非人生選擇了我們。
命運並不會放過誰,但是同樣,也不會辜負誰。
《基督山伯爵》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複仇的小說,它更深層次地探討了人性這一複雜而深刻的話題。
主人公埃德蒙·唐泰斯在遭受背叛和冤屈後,被囚禁在孤島的監獄中,經曆了漫長而痛苦的歲月。然而,正是這段黑暗的時光,讓他獲得了智慧和力量,最終以基督山伯爵的身份重返社會,展開他的複仇計劃。
複仇大計完成後,唐泰斯與女主海蒂終成眷屬。唐泰斯經曆了煎熬,無數次深夜的彷徨與無助,萬念俱灰的時刻,感受到了人性的涼薄與惡。如今,財富、友情、愛情、親情——所有曾擁有過又失去過的一切,都以更加美好的方式回歸。
“未有經曆過苦難和絕望的人,才能體會到幸福的可貴。在上帝向人類揭示美好未來的那一天到來之前,人類的智慧,就包含在這五個字裡麵:等待和希望!”
苦難過後,就是重生,在等待和希望之後,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再回到我們身邊。
李立文深刻體會到,正如《基督山伯爵》所展現的,生命的曲折與變幻無常。每一次的磨難,都是對心靈的洗禮,每一次的堅持,都是對希望的執著。在這條人生路上,無論遭遇何種困境,唯有保持著堅定的信念,耐心等待,終將迎來屬於自已的重生與輝煌。
《基督山伯爵》的結局,雖然唐泰斯實現了複仇,但他也意識到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於對過去的執著,而是來自於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生活的熱愛。他與海蒂的愛情,以及他所獲得的財富和地位,都是他重生後新生活的開始。
博爾赫斯曾經說過,所有的文學都在講述一件事,那就是人生的苦難。但《基督山伯爵》更進一步,它不僅展現了苦難,還向人們展示了人性的複雜和希望的力量。
“明天和我們都一定配得上今天所受的苦難,請相信所有的失去,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
想到這,李立文提筆在稿紙上寫到:
“一八一五年二月二十四日,聖母瞭望塔值班員發出信號,示意有船進港。法老號抵達士麥那後,途經特裡雅斯特、那不勒斯返航了。”
……………………
12月7日,人藝的張老給李立文打了個電話。
“立文,現在有空嗎?”
“張老,您說。”
“人藝這邊想把你的《巴黎聖母院》改編成話劇,你看可不可以?”
“沒有問題啊,張老,這都好說。”
“那行,我替人藝謝謝你了,立文。那這個劇本你有沒有時間改編一下?如果你有時間的話,這個劇本就由你來操作,如果沒有時間的話,就交給院裡來。”
李立文低頭考慮了一下,說道:“張老,《巴黎聖母院》的話劇劇本就交給院裡吧。等我寫完這本書,給人以寫一個全新的劇本。”
聽到這,張老來了興趣,他坐直了身體,對著手機說道:“哦?是關於什麼的?”
李立文笑了笑,然後輕輕地說道:“是一部有關於愛情的樂觀主義的悲劇。”
“類似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那種?”
“沒錯!這同樣是一本謳歌愛情至上的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