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瞬間,高達十萬億顆大當量重力炸彈在一瞬間爆炸。那來源於誇克裂變的龐大能源,立刻經由M理論所描述的機製,將能量轉化為引力,然後釋放了出來。
這樣的大當量重力炸彈,平常一顆在太空之中爆炸,就足以清空方圓數十公裡內的所有物質,直接將其拉到自己身邊,然後將其擠壓成一顆球體。
再堅韌的金屬麵對這種層級的重力都沒有絲毫用處。
而此刻,這種層級的重力炸彈,在這顆小小的矮行星之中總計存在十萬億顆。
在僅僅0.1秒鐘的時間之內,這十萬億顆大當量重力炸彈便遵循著嚴格的先後順序,分批引爆,將自己的重力貢獻了出來。
伴隨著強大重力的忽然間出現,一係列奇妙的現象開始在這顆矮行星之上發生。
從外表來看,就像是這顆矮行星的地下忽然間出現了無數空洞。於是它表麵的一切,無論是高大的山峰,還是平緩的平原,幽深的峽穀,又或者堆積在表麵的固態氫氧,固態甲烷、乾冰、水冰、托林等等,一切的一切,在這一刻都開始了迅速且猛烈的塌陷。
整顆星球,所有的地方,總計高達1134萬平方公裡的大地之上,全部都在向內塌陷。
物質開始了極度的擠壓。
在一瞬間之中,因為來源於內部的巨大引力,這顆星球的體積便縮小了一半以上。
它原來還有約36億立方公裡的體積,但此刻僅剩下了16億立方公裡。對應的,它的半徑,也從之前的950公裡縮小到了此刻的約720公裡。
質量不變,體積縮小,意味著物質密度的提升。
在此之前,這顆矮行星的平均密度大約為1.7克每立方厘米,也即1.7噸每立方米,是水密度的1.7倍。
但此刻,它的平均密度迅速攀升到了3.8噸每立方米左右。
要知道,構成這顆矮行星的物質並不是易於壓縮的氣體,而是堅硬的固體,是各種各樣的岩石、水冰等物質。
通常來說,這些物質是不可壓縮的。但此刻,它們被極大壓縮了。
越難以被壓縮的物質,被壓縮之後,很顯然的其內能便越高。而內能提升,外在的表現形式便是溫度的迅速提升。
於是,一瞬間之中,被壓縮了一半以上體積的這顆矮行星,其表麵溫度便從之前的零下200多攝氏度,立刻攀升到了零上500多攝氏度。
而根據黑體輻射原理,溫度的提升,便意味著它具備了發光的能力。
這原本隻是一顆黑暗冰冷,完全不具備發光能力的矮行星而已。它之所以是亮的,隻不過是在反射來自恒星的光芒。
但這一刻,它開始自己發光了。
它釋放出了幽暗的紅光,就像是被燒紅了的鋼鐵那樣。
時間仍舊在飛速流逝。來自於內部的強大重力仍舊作用在它身上。它仍舊在迅速的塌陷著。
此刻的它,已經從之前千溝萬壑的外表,變成了一顆十分光滑的球體。
因為惟有球體,才能達成引力的平衡。
是以,質量越低的天體,越是奇形怪狀。質量越高的天體,越是接近球體。
最極端的星體,中子星,其甚至光滑到星球表麵最高峰的高度都僅有幾毫米而已。
當然,此刻的這顆矮行星還達不到那種程度。但此刻,它表麵最高峰的高度也僅有幾百米而已,僅占星球半徑的幾千分之一,算得上極為光滑了。
但這座山峰也迅速的塌陷了。它在迅速變得更小,變得更光滑。
此刻,它的半徑已經縮小到了僅有350公裡,體積僅有1.8億立方公裡,僅有之前體積的20分之一。它的密度,則攀升到了34噸每立方米。
於是,它的表麵溫度攀升到了3000攝氏度以上,釋放出的光芒也從純粹的幽暗紅光,變成了帶上了一點黃色。
光的顏色,取決於星球的表麵溫度。像是太陽,表麵溫度約5500攝氏度,光芒便是黃色的。溫度再高,就會變成白色,再是藍色。
這仍舊不是終點,它仍舊在迅速的縮小。
此刻,它的半徑已經僅有50公裡了,體積則為52.36萬立方公裡,密度則攀升到了每立方米1.17萬噸。
這個密度,已經超過了常規情況下任何物質的密度。
要知道,以密度高著稱的金元素,一立方米的質量也不過才19.32噸而已。
而此刻,這顆矮行星平均物質密度達到了金元素的600多倍。
太陽質量極為龐大,相應的,太陽核心物質密度也極高。但就算是太陽,核心區域物質密度也不過才一立方米幾百噸的樣子而已,仍舊遠遠比不上此刻這顆矮行星。
它釋放出的光已經變成了藍色。這意味著,它的表麵溫度攀升到了兩萬攝氏度以上。
它的體積仍舊在急速縮小。到了這時候,用於維持物質正常結構的電磁力,已經完全無法對抗向內的壓力了。甚至於,原本無法處於同一能級的兩顆電子,都被壓縮到了一起。
電子間的簡並壓力開始發揮作用,代替電磁力開始抵抗物質的壓縮。
但在這個時候,就算是電子簡並壓力也無法抵禦如此強大的重力。壓縮仍舊在繼續,它的半徑仍舊在縮小。
此刻,高達十萬億顆大當量重力炸彈貢獻出來的引力對於這顆矮行星的壓縮終於到了終點。
此刻,它的半徑從一開始的950公裡,縮小到了此刻的僅有13公裡。它的體積,則從一開始的約36億立方公裡,縮小到了此刻僅有約9200立方公裡,縮小了足足39萬倍。
而它的物質密度便也提升了39萬倍,從一開始的1.7克每立方厘米,達到了此刻的66.3萬克每立方厘米,也即約0.66噸每立方厘米。
0.66噸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其實很大很大。
著名的極端天體,白矮星的密度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