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那繼續撞擊就是了。
臨近星係之中,無數座工廠日夜轟鳴。大型運輸船和巨型空天母艦不斷穿梭,仍舊在源源不斷的將探測器運過來。
在撞擊計劃進行到第66年,人類總計已經撞擊了高達125億顆探測器之後,持續對這些數據分析了幾十年時間的某個科學家團隊發布了一則讓所有人都感到震撼的消息。
他們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暗力輻射存在的證據!
這個研究團隊發現,在某次撞擊試驗之中,探測器所捕捉到的中子星輻射之中的伽馬射線能量存在偏離正常值約5%的異常。
這個異常是偶然才出現的,目前僅僅發現一例,並沒有在其餘探測器的探測數據之中發現。但經過一係列的推導和計算,這個研究團隊認為,這是因為這顆探測器的探測窗口,恰好趕上了中子星內部某些對流運動的緣故。
經過詳細分析之後,大量的科學家認同了這一觀點。於是後續的撞擊計劃立刻隨之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監視中子星內部對流模型,專門等到發生這種對流的時候再去撞擊!
按照理論預測,做出這種專門的調整之後,未來的撞擊試驗之中,捕捉到這種異常的概率將會提升到約一百萬分之一的程度。
也即,平均100萬顆探測器之中就會有一顆捕捉到這種異常。
後續人們又進行了高達千萬次的探測器撞擊試驗。其所生成的數據再度被科學家們拿去檢測分析。
最終,多個科學研究團隊同時宣布,在這一次的樣本之中,他們檢測到了總計9例異常事件!基本與理論預測相符!
這一下,整個人類科學界沸騰了。
與理論預測相符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甚至在此刻就能認定我們有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理論是正確的!
如果理論不正確,怎麼可能會這麼巧?怎麼預測會如此精準?
整個文明都因為此事而受到了巨大的鼓舞。無數名科研學者再度以更為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鬥誌投入到了後續研究之中。
是的,確認暗力子確實存在,確確實實是一個極為重大的收獲,甚至可以被稱之為裡程碑式的收獲。
但事情還不算完。後續需要進行的研究仍舊有太多太多。
隻不過,有了此次這個收獲,後續,人們便可以在此基礎上,再一次發展現有理論,所進行的實驗也將更有針對性。
撞擊試驗仍舊在繼續進行著,隻不過頻率已經降低到了每小時約600顆的地步,且撞擊方式也不再是之前那般固定,而是多種多樣,撞擊區域、角度各不相同。
科學家們在通過這種方式,研究暗力子的類型,以及性質。
除了撞擊試驗之外,更多種全新的研究暗力子的方法,在現有理論基礎之上被科學家們提了出來。於是這顆中子星周邊,大規模的建設再一次開啟。
人類有關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理論進入到了飛速發展階段。
轉眼間又是幾十年時間過去。在這段時間之中,在韓陽,以及整個人類科學界的全力以赴之下,覆蓋在暗力子之上的神秘麵紗被一層一層的揭開,最終展露出了最為真實的麵目。
一種質量不為零,卻永遠以超光速運行於宇宙之中,傳遞距離越遠,速度便越快的神奇粒子。它們所遵循的規則,與宇宙之中任何人們能直接看到的物質都不相同。
在這個時候,人們還麵臨著最後一道關卡。
目前已經基本上確認了暗力子的存在形式,且專門用於描述暗力子運行規律的理論也已經提出,並經受住了試驗和觀測的考驗。
那麼,描述暗力子的理論,如何和現有的,描述顯物質的理論統一起來?
畢竟宇宙是統一的,所遵循的底層物理規則也應該是一致的。不可能同一個宇宙,卻需要兩套理論去解釋。
人們十分清楚的知道,這,便是決定一個文明能否晉升為五級的根本性理論,暗力理論。
在對於暗力子的認識飛速發展的此刻,科學家們很快便提出來了眾多猜想。並且,人們略有些驚訝的發現,相比起當初統一強相互作用力、統一引力之時的艱難,統一暗力似乎並沒有那麼難。
將暗力這一基本力統一到目前的理論體係之中的最大難點,似乎是在最初的,確認暗力子存在,並研究不同暗力子的性質,構建描述它們的理論之上。
完成了這些前期工作,後續就變得簡單。
這似乎與強相互作用力和引力正好相反。
這兩種基本作用力,人們是早就確認了它們的存在,早就發展出了描述它們的理論,但後續統一起來極為艱難。
此刻卻是發現與研究十分艱難,統一起來簡單。
不過簡單與否,也是相對來說的。對於一整個發展蓬勃,科研基礎雄厚,且有韓陽存在的人類文明來說簡單,對於其餘文明來說恐怕就不是這樣了。
在韓陽的率領之下,人類科學
界很快便融合了多個對於暗力理論的猜想,不斷迭代,不斷完善,最終整合出了一個在數學上完備、邏輯上自洽,且能與其餘物理理論契合的統一理論。
對於這一套理論,眾多著名科學家俱都十分樂觀。
“它這麼優美,這麼完善,怎麼可能是錯的?”
不僅科學家們,就連韓陽也有這樣的感覺。
不過感覺終歸是做不得數的,一切,還是要用試驗數據來說話。
要驗證這一理論也並不困難,至少對於人類文明來說並不困難。隻需要建造一台足夠巨大,能級足夠高,能製造出質能在一克以上的黑洞的粒子對撞機即可。
此刻,人類主力艦隊已經再次停泊在了一個星係邊緣,在這裡進行為期100年左右的補給,為下一次遠航積累物資。
正好,趁著這個物資充沛的時間段,將這台前所未有巨大的粒子對撞機造出來。
最終,在上百萬名科學家與工程師參與設計和製造,且由韓陽專門抽調出1.5%的算力投入進去的情況之下,耗時26年,人們終於將這一台符合要求的超巨型粒子對撞機造了出來。
實驗即將開始。(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