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空間理論(2 / 2)

研而已。

科學家們在數學和理論推導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上千種至少數學和邏輯自洽的理論體係,試圖解釋空間的具體性質,以及猜想空間具備什麼樣的未知特性,尋找具體操控空間的方法。

但就像當初地球時代,人類文明尚未成為二級文明所麵臨的情況那樣,人們雖然擁有了眾多備選理論,但根本沒有能力驗證,無法知道哪個理論是正確的,哪個又是錯誤的,一切都隻是空對空而已。

在黑暗之中摸索了數萬年時間,此刻,伴隨著真真正正的對於宏觀黑洞誕生過程的觀測數據的到來,這上千種備選理論之中,立刻便被淘汰排除了99%。

因為它們的預測數據與觀測數據不符,那它們就是錯的,就是這麼簡單。

剩餘的幾十種備選理論,在有了觀測數據支撐之後,立刻開啟了進一步的完善與進化。甚至於開始相互融合,各自做出了修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像是當初五種超弦理論進化出了膜理論那樣。

在後續源源不斷的觀測數據的解析之下,結合觀測實際,耗費了幾十年時間,終於有一個更為完善,更能解釋觀測數據的理論出現。

在韓陽看來,它已經具備了成為最終空間理論的潛質。

當然,也僅僅隻是潛質而已。

現階段人類科學家們認為,所謂的宏觀黑洞的誕生過程,其實質上是因為能量太高,空間被真正撕裂的過程。

而基於此刻觀測數據進行後續推導,該理論認為,在宇宙誕生初期,也即宇宙大爆炸初期,原始空間應該也遭受到了極為猛烈的扭曲和撕裂,並在某一個特定節點,將一部分物質甩出了當前宇宙。

這正好與一個萬古未解之謎相對應:CP破缺。

根據當前宇宙學理論,在宇宙形成初期,正物質與反物質的數量應該是嚴格對應的。也即,每有一份正物質,就應該存在一部分反物質。

宇宙最終的結局,應當是所有正物質與反物質同時湮滅,宇宙之中應該隻剩下光子和輕子才對。

但現實很顯然不是這樣。現實宇宙之中存在萬千星河,存在無數星辰,存在無數種奇妙的變化。

為什麼會這樣?答案便是CP破缺。

因為發生了CP破缺,所以反物質的數量比正物質要少了一點。這樣一來,宇宙之中的萬千星辰才得以存在。

CP破缺的正確性早已經得到了驗證:K介子衰變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了CP不守恒。但關鍵問題在於,為什麼?

該理論認為,在宇宙形成之初,原本形成的反物質與正物質是對稱的,但一部分反物質被甩出了當前宇宙,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反物質宇宙,後續,該反物質宇宙又通過一些作用力對當前宇宙施加了某種影響,才導致了後續的CP破缺。

該理論預言,在某些極高能級之下,兩個宇宙之間的通道會被短暫打開,反物質粒子會經由這個通道少量的來到當前宇宙,並與正物質相互湮滅,形成光子。

韓陽對這個預言很感興趣,立刻開始組織人手進行驗證,看看是否具備實驗可行性。

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如此之高的能級,恐怕隻有黑洞才能達到。

人們轉而去分析研究韓陽所帶回來的數據,但最終一無所獲,並沒有在這些數據之中找到光子異常增加的現象。

後續研究又進一步證明,光子異常增加現象十分微弱,就算當初韓陽抵近觀察,以此刻的探測精度,在如此混亂的情況之下也不可能探測的出來。

且,暗物質會極大的影響這一進程,會再度增加觀測難度。而河係之內,無論銀河係還是大犬座矮星係內部,暗物質俱都十分充盈。

這似乎徹底堵死了這一條驗證路徑。

不過沒關係,人們很快便找到了另一條替代之路。

驗證這一猜測,不需要人們再度靠近宏觀黑洞的形成現場,微觀黑洞即可。

而,製造微觀黑洞,對於如今的人類來說隻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再加上微觀黑洞觀測環境高度可控,相比起宏觀黑洞,微觀黑洞更為合適。

除此之外還有外部環境的需求,必須要在一個暗物質薄弱的地方進行實驗,才具備理論上觀測到這一現象的可行性。

這也沒有關係。早在之前階段,人們便已經繪製出了銀河係及周邊暗物質分布地圖。地圖顯示,就在銀河係邊緣5000光年範圍內,就存在大量的適宜作為試驗場地的地方。

於是一支科考艦隊在韓陽的控製下,攜帶著上百萬名克隆人和幾十萬名人類科學家立刻出發,以超光速方式向銀河係邊緣行去。

百餘年時間後,在人類主艦隊持續進行理論推導和數學研究,再度完善了這一套理論體係的前提之下,科考艦隊終於到達。

韓陽直接將自己的算力延伸了過去,開始進行極大規模的建造。

韓陽仍舊打算使用粒子對撞機來製造微型黑洞。

隻不過這一次所需要的微型黑洞,要比當初所製造的克級黑洞更大。

理論計算表明,如果要達到當前觀測水平可以觀測的程度,所製造出的黑洞的質量,必須要在一千克以上。

一千克的質量,換算成能量的話,便高達9*10^16焦耳,相當於2000多萬噸標準TNT炸藥同時爆炸所釋放出的能量。

再算上損耗,預計需要將相當於3500萬噸TNT炸藥爆炸的能量,施加到兩顆小小的質子之上,令其對撞,才能形成符合標準的黑洞

就算對於五級巔峰文明來說,這同樣是一項極為龐大,極為困難的工程。

但韓陽彆無選擇。

這已經是要求最低的驗證方式了。其餘的驗證方式,就算是韓陽都不可能做到。

在韓陽的控製之下,數億台智能機器人和數量更多的智能設備,還有大量的克隆人、人類科學家,在十艘空天母艦所攜帶的物資支持之下,在這遠離任何星辰的河係邊緣展開了龐大的建造工程。

耗時三十年,最終,一條長度達到了16萬公裡,其中分布著20萬台電磁與重力加速器,由超過三萬座大功率誇克裂變-聚變電站供能的直線粒子加速器最終建造完成。

在幾乎全人類矚目之中,第一次對撞實驗開始。然後,在粒子對撞機中段,僅僅不到一秒鐘之後,便轟然爆炸。

猛烈的火光之下,長達9000多公裡的對撞機管道被直接摧毀。

是的,這一條寄托了全人類希望的加速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次性的。每實驗一次,就會被毀掉約一萬公裡的管道,然後需要人們再度投入大量的工程力量去修複。

第二次試驗隨之開始,然後第三次,第四次……(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