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陽心中默默感慨著,但並未去詢問那兩個文明此刻的狀況。
他的精力與算力仍舊全部傾注在人類文明自身的發展之上。
完成了之前的重大突破之後,空間理論體係再度出現了巨大發展。無數名科學家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從每一個邊邊角角,每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完善著這幅框架的血肉,就像是在向一張巨大的畫布之上填充像素格一樣。
單獨一個像素格似乎毫不起眼。但無數個像素格組合起來,卻能拚裝出壯美的畫卷。
又經過了上千年時間的積累、迭代和完善,理論發展再度遭遇了一個瓶頸。
無數道公式,無數個猜想與推導,無數個問題,最終彙總到了一個問題之上。
如果我們用高到無法想象的能級,對某一片有限空間施加影響,那麼,會發生什麼事情?
是會因為過高的能級而直接形成一顆黑洞,達成實質上的空間撕裂,還是連通正反宇宙,造成一定程度的正反物質交流,又或者引發奇特的空間震蕩,毀滅周邊所有存在的物質?
依據不同的理論推導,人們提出了數百種猜想。但每一種猜想都顯得並不完美,缺乏足夠的證據,或者理論體係不夠嚴謹,難以讓人信服。
對於空間理論的研究進行到此刻,受限於實驗水平的落後,理論研究已經無法再進一步。
同時,韓陽也意識到,這,極有可能便是人類文明真正掌握空間理論之前的最後一個瓶頸。
隻要真正確認了這一點,確認了“對有限空間施加超高能級影響會發生什麼”之後,未來的理論發展方向立刻就會明確。
很顯然,這需要有又一次超大規模的實驗。
相比起之前所進行的大犬座矮星係觀測、銀河係邊緣粒子對撞、銀河望遠鏡這三次工程,這一次實驗的規模或許並不龐大——隻需要很小一片空間即可,但對於工程的需求,比起之前三次階段性實驗卻毫不遜色。
最關鍵的一點,限於能量轉換速率,為了達到符合標準的能級,核聚變、誇克裂變、誇克聚變、誇克裂變-聚變雙重反應,全部無法達到。
惟有一種方式才能達到這種能級。
正反物質湮滅。
唯有這一種方式,才能在足夠有限的空間、足夠短暫的時間內,釋放出足夠的能量。
從理論上來說,微型黑洞當然也可以。畢竟微型黑洞也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所有質量轉化為能量。但很顯然,人類不可能掌握微型黑洞的保存技術。
既然如此,大規模製備反物質便成為了唯一的道路。
反物質這種東西早在地球時代就已經確認為存在,且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
地球時代,某些醫療器械就是使用正電子——正常的電子帶負電,正電子便是一種反物質——來實現類似X光的效果,可以探查患者體內的情況。
正電子在自然環境之中也隨時可見。就比如香蕉,就是相當良好的正電子放射源。
香蕉可以富集鉀,而其中一部分鉀為鉀40,它是一種放射性物質。它並不穩定,存在三種衰變方式,其中一種衰變方式,便是通過放射出一顆正電子來衰變為氬40。
據估計,一根普通的香蕉,平均約75分鐘便會產生一個正電子。
如此看來,似乎大規模製備反物質並不困難。但實際上,直到此刻發展到了五級文明巔峰階段,人類都並未掌握大規模製備反物質的能力。
這當然第一是因為沒有相關需求,第二就是,大規模製備反物質確實極為艱難。
它的艱難之處在於,就算發展到此刻階段,唯一具備工程可行性的製備方案,似乎也僅有通過粒子對撞機一條道路。
除此之外,高能宇宙射線也能在天然環境之中生成反物質。但韓陽估算過,就算自己製造一張直徑達到了十萬公裡的巨網,平均每年也僅能捕獲到0.5克的反物質而已,很顯然不敷使用。
就算是粒子對撞機,也隻能通過一顆粒子一顆粒子的方式來一點點的製造反物質。而,平均一克反物質就包含有數億億億顆反粒子,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製備到足夠的反物質,其難度可想而知。
但再難,工程規模再大,也要上。
在空間理論發展到如今階段之後,在連續進行了河係際航行、千克級黑洞實驗、銀河望遠鏡之後,人類文明再度展開了這一龐大工程。
韓陽挑選了一個較為安全,物質充沛的恒星係,直接將這個星係轉化為了一個龐大的工地。
數千萬億台機器人和智能設備,千萬艘以上的無人智能飛船,數百億名人類工程師與工人,以及所有相關的科學家全都投入到了這一工程之中。
首先需要進行的,便是專用於反物質製造,而非科研的新型號粒子對撞機的研發工作。
經過無數次迭代,人們最終研發出了一種小型的正反質子對撞機。
它製造反質子的原理是,通過一些正質子和反質子的對撞,在正反質子相互湮滅的同時,它們的動能會在真空之中激發出許多倍於此的正反質子對。
屆時,再通過磁場操控,將正反質子對分離,回收反質子,拋棄正質子,再將一部分反質子投入到實驗之中繼續對撞,另一部分反質子則富集、收集起來,便能源源不斷的產生反質子。
使用五級巔峰階段文明的專門設計與優化後,這種小型的正反質子對撞機,平均一次實驗能製造出大約1億億顆反質子,耗時約半個小時,如此,一
天就是48億億顆反質子,一年則是約1.75萬億億顆,總質量為萬分之一克左右。
這種小型粒子對撞機,單台長度約為20米,直徑不到一米,總質量僅15噸左右。
而據韓陽估算,要成功得到完整的數據,需要進行超高能級在有限空間內爆發的實驗至少20次。以每一次實驗需要反物質一噸計算,加上意外損耗,總計需要22噸反物質,也即2200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