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聽說還要發放海鮮,真好。”
“是啊,真好。公司景氣,我們的待遇也跟著提高了。”
這時,同樣負責檢查工作的川島茂雄擔憂的說:“但是,聽說海產品都是中國產的,不知道質量如何。”
對此,第一個談起半年獎的石破敬三不在意的說:“就算質量再差,也絕對比我們國產的要好。那邊可是有很多原生態的地方,不像我們到處都是汙染。”
另一位同事上川早苗內心同樣十分認同:“確實,日本產的海鮮,除了北海道和秋田那邊,彆的地方我都不敢吃。”
80年代之前,日本多地都有環境汙染造成的群體性死亡事件。最知名的就是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緊隨其後的還有骨痛病、哮喘病、米糠油事件。
這也算是發展工業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無論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還是後崛起的德美,都有殘酷的環境汙染問題。
最知名的就是倫敦煙霧事件,造成數千人死亡。還有就是北美五大湖,因為重金屬等嚴重超標,導致裡邊的河鮮無法食用。
不久後的中國,同樣會出現類似情況。
沒辦法,誰都知道先汙染後治理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但如果你不經曆汙染這一步,那麼你永遠都發展不起來。
除非你天賦異稟,有著其他國家無法或缺的巨量資源。中東那些石油國,或者是澳大利亞的各種礦石。亦或者你地理位置優越,並且國內人口較少。
此類典型例子就是新加坡。
新加坡坐擁馬六甲海峽,並且國家還比較小,就算不努力光收港口過路費,都能發展成發達經濟體。
“有道理。那邊聽說很原生態,海鮮的質量確實會好一點。”
“你們說,公司為什麼隻在那邊買海鮮,要是其它東西也在那邊多好。聽說中國產的食物質量都很高,肉類就連飼料都不喂。”
“應該是運輸的原因吧。牛肉這些東西,明顯南美和澳洲的更方便一點。”
“嗯。希望以後有機會吃到那邊,不放飼料的豬肉、牛肉。”
“會有機會的。”
員工們議論紛紛,渡邊太則開始和中國那邊聯絡溝通。
他仔細挑選了幾番,最終選定購買閩浙一帶的海產品。這裡沒有環渤海,魔都附近的工業汙染,海鮮質量更加上乘。
此外,這裡遠離消費市場,海產品也更加便宜。
全部了解過後,渡邊太來到社長辦公室:“社長,如果從中國購買,關稅可能會很高。”
“沒關係,反正價格便宜,就算是關稅加到100%以上,也貴不了多少。”
日本對於本土農產品有著非常嚴格的保護製度,凡是國內能產的,都會征收巨額關稅。所以日本最便宜的水果,通常都是香蕉。
但就算如此,每年還是有很多溫帶農產品從中國進入日本。不是日本的不好吃,是中國的農產品性價比太高。
無論是海鮮還是蔬菜,就算是加征巨額關稅,同樣比日本本土產的便宜很多。
不過後世日本人已經被輿論宣傳的,認為自家品質好才更貴。不像現在,很多人都知道裡邊的真實情況,根本不相信輿論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