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雁門關,練兵校場。
“什麼?並肩王你要和額比射箭?”李駿先是驚訝,然後頗為自傲道,“不是額自吹,額從五歲開始練箭,到現在從沒遇過敵手。”
“你還是叫我先生吧,”果然身為現代人張三,新鮮勁過去後,還是不習慣彆人正整天並肩王並肩王的叫著,“我不是要和你比射箭準頭。”
“那比什麼?”李駿問。
“比訓練弓箭手。”
“哈哈哈!”李駿朗聲大笑,“先生,您怕是不知道我李家世代將門,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練出的有百步穿楊之能的神射手便不計其數。”
“那好,”張三說,“我也不要你練出百步穿楊的神箭手,將一個沒有任何基礎的青壯,練到五十步(75米左右)外,命中並射穿靶子上的兩層皮甲,你需要練多久?”
“兩層皮甲,五十步,”李駿想了想道,“最快一年。”
旁邊新封的幾位正牌將軍,聽了都用佩服的眼光看向他。
要知道弓兵遠比弩兵難練,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漢家軍隊多弩手,草原軍隊多弓手。
除了雙方成長環境不同外,弓箭要想射的準,那是需要從小練的。
因此一般的秦軍弓手,從入伍到能上陣至少三年。至於張三說的這種,那已算精銳啦!即便天資不錯之輩,也要練五年才行。
現在李駿說一年便能練成,已算神速了。不過他乃名將李牧之孫,他敢這麼說,便也無人質疑。
“那如果換成她呢?”張三突然伸手指向一旁,弱小無助可憐的趙皋。
“趙奉常!?”李駿看向剛剛成年的趙皋,那A4紙的小腰,還沒他大腿粗呢。“這!先生勿要耍笑於額。”
“誰和你開玩笑,”張三一臉鄭重,“我說我半炷香(15分鐘)時間,就讓她能做到五十步外,彎弓搭箭射穿兩層皮甲你信嗎?”
“這!?”李駿大驚,“先生,非額不信,隻是您說的過於……”
張三也不爭辯,招手讓趙皋過來。
趙皋扭扭捏捏上前,怯生生的道,“先生,人家從沒……”
卻被張三伸手打斷,“怎麼,不信我?”
“這……”
“放心,我說你行,不行也得行。”
說著,張三看向一旁姬丹,此刻的她手上與背後各有一物用布包著,“姬部長,我昨日讓你做的東西,做好了嗎。”
“做好了!”姬丹上前,“我手上的便是。”
張三一把扯去蒙在上麵的布,眾人皆好奇上前圍觀。
嗯!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張弓,但卻和這個時代所有已知的弓箭不同。
主要是射箭者手握的弓柄兩側上下弓片,不是這個時代的弓常見的那樣連在一起。而是在弓柄兩頭各挖出一個凹槽,然後在上下弓片三分之一位置鑽出一孔與弓柄連接。接著將上下弓片共同指向弓中間的那頭,再穿孔以牛筋捆綁連接弓柄。…。。
最後墨家姬丹還靠著超越這個時代的青銅冶煉技術,煉製的銅絲在弓柄偏上位置做了個簡易的十字準星。除了這些剩下的,便與尋常的弓並無二致啦。
對了!還要注意的是這張弓很短,比這個時代遊牧民族馬上用的弓還短,整體也比手弩長點有限。
這樣的確能降低拉力,使趙皋這樣一個弱女子可能拉開。
可如此弓的威力便會大打折扣,威力不足,箭射出去便會很飄,準頭也就無從談起啦。
“來,妹子接著,”張三將這把奇怪的弓扔給趙皋。
趙皋雙手抱住,看姿勢不像在拿弓,更像是抱娃娃。
“哈哈哈!”在這個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幾位將軍更是大男子主義爆棚,立刻便笑了起來,其中還有人說。
“先生,不是額們看不起趙奉常,她們這些婆姨天生就是生娃抱蛙的,上陣彎弓殺敵,她們就不是那塊料。”
一石激起千層浪,此言一出,姬丹、若玉立炸了,就連胡亥的眼神都冷了下來。
“大膽!你敢看不起人家,”若玉道,“看我炸死你,”說著便掏出一根霹靂雷,作勢要點燃。”
姬丹倒是沒說話,而是本著能動手就彆吵吵的原則,直接握住劍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