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即吳王位,由吳國公改稱吳王。
三國孫吳時期,金陵是吳國都城,故而朱元璋占領這座城後不久,便自稱吳國公。
同年八月,張士誠在平江路自立為王,春秋時期,平江是吳國的都城,因此自稱吳王。
由於同一時期存在兩個吳王,因而張士誠被稱為東吳,朱元璋被稱為西吳,以示區分。
朱高爔回憶著曆史知識,思考這一世的命運,若是功敗垂成,咱隻能是東吳,像張士誠那般,臨了感歎一句,“天日照爾不照我!”
既然已經被封為吳王,當然要儘力爭取像朱元璋那樣君臨天下。
要不然,徒留一聲歎息,人生多少遺憾都隨風逝去,想想都令人黯然神傷。
吳縣曆為吳國、會稽郡、吳縣、吳州、蘇州、平江的國都或治所,張士誠占據浙西富庶之地後,逐漸喪失進取心,怠於政務,耽於享樂,最終敗北,以史為鑒,朱高爔片刻不敢鬆懈。
在此時經濟最發達的吳縣建王府,老皇帝此舉已然將咱推上了與太孫爭儲的不歸路。
方孝孺當時誓死不肯起草詔書,原因便在於此,太孫雖萬般不情願,卻又擔心惹怒老皇帝,隻得讓黃子澄代筆。
說到底,太孫的權力和地位全來自老皇帝。
能立,也能易,朱允炆心知肚明,要不然怎肯妥協?
老皇帝的廢立之心,從朱允炆被有燉比下去的那一刻便已經萌生,後來愈演愈烈。
自從跟夏原吉一起提及蘇州府後,朱高爔便開始念念不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他所崇拜的範仲淹便是蘇州吳縣人。
想著想著,朱高爔突然萌生一個想法,他要在吳縣建立棉紡織基地,開辦大規模手工工場,引進當下最先進的技術與生產機械,建立領先的棉花產業鏈。
以吳縣為引擎,輻射周邊地區,帶動京師,乃至江南,甚至天下的經濟發展,很多後世先進的技術和理念都可以嘗試推廣應用。
越想越激動,朱高爔翻來覆去睡不著,索性披衣起身,來到有燉的門前。
半夜三更,攪人清夢,朱高爔遲疑了,將手舉起要敲門的刹那,忽而停下,有多少奇思妙想、激動人心的事,不能等到天亮再說。
還是先回自己屋吧,朱高爔剛剛轉身,卻聽見有燉的聲音在背後響起,“弟弟,是不是睡不著?”
“哥哥,你也沒睡?”朱高爔的眼睛瞬間賊亮。
何為知音?他和有燉便是。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心有靈犀一點通,他簡直不知如何形容此刻的心情。
朱高爔興奮難耐地向有燉將想法複述了一遍,心潮澎拜地描繪藍圖,“哥哥,咱們一起打造一個棉花帝國,好不好?”
“棉花帝國?”有燉略一思索,當即與朱高爔擊掌,“願忠心輔佐弟弟,為萬世開太平”。…。。
隨時隨地不忘君臣名分,難免有些掃興,朋友之間,何需如此謹慎?
不過,這些細枝末節無傷大雅,隻要彼此明白心跡即可。